中醫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從《黃帝內經》時代的“天人合一”開始,歷代醫家對于季節、晝夜、地理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作了很多論述,其中二十四節氣最具特色。
二十四節氣實際上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氣候演變聯系在一起。太陽在軌道上每旋轉15°為一個時段,共分成24個時段,分別列到12個月中,對應24個節氣。
節氣變化是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
中醫認為,人若不適應四時節氣變化就很容易感受六淫病邪,繼而發生疾病。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以雨水節氣為例,列舉了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過這四種與時令不符的反常氣候,認為四時節氣的變化有一定規律可循,四時節氣太過或不及都會對機體產生相應的影響,導致疾病的產生。唐代瞿曇悉達的《開元占經》中尤為詳細地記錄了古代二十四節氣異常時的常見病。
現代研究表明,自然節氣變化確實是影響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學者研究發現,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后皆為肝炎發病高峰期,白露前后肝炎發病數逐漸增加,至大寒前達到高峰。還有研究指出立春到清明,易發生高血壓、女性月經失調和過敏性皮膚病等。
不同節氣下中醫治療也有宜忌
因為人體在四時節氣的轉化中也會相應地發生陰陽變化,所以在不同的節氣天時條件下,中醫治療也有宜忌?!端貑枴ちo大論篇》說“用熱遠熱,用溫遠溫,用寒遠寒,用涼遠涼”,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用寒性藥物應避免寒冷的氣候,用涼性藥物應避免清涼的氣候,用溫性藥物應避免溫暖的氣候,用熱性藥物應避免炎熱的氣候??梢姽湃嗽缫烟岢隽怂臅r節氣用藥遠寒遠熱的戒律,指出了治療用藥必須按四時寒熱而制定。張仲景曾在人參白虎湯中特別提及:“此方在夏至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北闶且驗榘谆^于寒涼,如在立秋后服用,會使機體又受寒邪侵襲,產生“嘔利而腹痛”的病癥。
四時二十四節氣變化亦與人體病理變化關系極為密切,比如天寒日陰,則人之氣血運行不暢,易生痛證,需以溫通為法。因此,善補陽者按其時而溫補陽氣,或灸或藥,都將有事半功倍之效。
中醫診斷用藥既要遵循“用熱遠熱,用寒遠寒”“時不可違”之旨,又要通曉因證達變之理,把四時節氣的寒熱與疾病的性質有機地結合起來,即根據證候性質先確定寒或熱的治療大法,再結合四時節氣的寒熱恰當地選擇方藥,使藥能中病,又不會因用藥不當而產生副作用。
順應四時養生方能健康長壽
日月運行,天地變化,氣機流動,陰陽變化。人生天地之間,與天地氣機相應,天地變化影響著人的生老病死。因此,《黃帝內經》強調要順應四時以養生,如此才能健康、長壽。反之亦必然受天地影響而生病。
中醫養生最主要的原則是“治未病”,按現在語言可以理解為“養生保健”。不論用哪種方式方法養生,都離不開順應時序。一年之中有些特殊日子對養生康復意義重大。就二十四節氣而言,冬至為陰極而生陽,夏至為陽極而生陰,此二至為陰陽郁極而動之日,最為緊要。春分、秋分平分陰陽,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時更替之始。較之其他節氣,二至二分四立,乃天地變化之大關節,故需謹慎作息、飲食等,按照自身體質調養,則身體康健,疾病不作。若不顧四時變化之節氣而妄耗精神腎氣,致使正氣不足,則易于節時疾患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