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醫藥繼承好、發展好”
——訪市中醫院副院長、主任中醫師張克清
記者 郭新星 文/圖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瑰寶,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把中醫藥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這是我作為中醫從業多年來最深刻的感悟。”2月9日,市中醫院副院長、主任中醫師張克清在接受采訪時說。
張克清在農村長大,小時候,他母親身體不好,張克清經常陪母親到村醫那里看病。村醫是一位老中醫,家里有很多中藥,張克清被濃濃的藥香味兒吸引,那時候,張克清心里就種下了當一名醫生的種子。后來,張克清考上了河南中醫學院。畢業以后,他又考到山東中醫藥大學,攻讀中醫內科學研究生。
“我的恩師是山東省中醫院急診科主任包培榮教授,他告訴我,作為一名臨床醫生,只學中醫是不夠的,因為醫院會接收很多急危重癥患者,醫生治病救人也必須有現代醫學做支撐。”張克清回憶。因此,研究生3年,除了跟導師抄方學習中醫診治,他還花費大量時間學習現代醫學的病理、生理、藥理等基礎知識和臨床技能,為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衰、惡性心律失常等急危重癥患者打下堅實基礎。
“后來,經過不斷地學習和實踐,我對中醫藥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張克清介紹。2015年,張克清參加了全市衛生系統開展的全市青年中醫研修項目,到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心血管科和風濕科進行了3個月的臨床中醫學習。在那里,張克清見識到了臨床運用中醫藥治療心血管和免疫性疾病的獨特療效,這讓張克清有了本領恐慌,中醫藥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有著獨特優勢,自己學得還不夠深、運用能力還不足。
2016年到2018年,張克清參加了京豫宛共同組織的仲景書院的經方學習,2年的時間里,他聆聽了近百位名醫大家授課,學習了系統的六經八綱的經方辨證體系。為了學有所獲,張克清在培訓期間每天早上5時多就起床背誦中醫經典,反復琢磨,消化吸收。回到醫院后,他第一時間將學習到的理論和經驗運用到臨床實踐,收集病例,總結經驗。
“經過系統學習六經辨證以后,突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中醫辨證施治法更加清晰明了,對于辨出病位、病性更加得心應手,臨床上經方運用更加靈活有效,臨床療效也大有提高。”張克清說。
一位咳嗽30余年的老太太,受頑固咳嗽困擾,晚上睡不好覺。老太太的孩子也在醫療系統工作,但多次帶老人檢查也沒有確定病因,西藥、中藥用了很多,治療效果不明顯。經介紹老太太到中醫院,經過張克清的辨證施治,屬于寒飲伏肺,肺腎虧虛證,用中醫經方小青龍湯加減溫化痰飲,補肺固腎。老太太服用中藥不到一周時間,頑固咳嗽的情況就大大緩解,晚上也可睡個安穩覺了,經過3周的調治,困擾老人30余年的咳嗽完全治愈了。這是張克清中醫辨證施治能力提高、患者受益的眾多典型病例之一。
2018年至2021年,張克清入選河南省中醫藥學科青苗人才項目,師從河南省名中醫李相中教授。他用3年時間系統學習了內科疾病的臨床治療經驗,收獲良多,特別是在中醫藥治療心血管疾病方面又有了很大的提升。
上個月,張克清診治了一位冠心病支架術后患者,這位50歲男性患者因三支病變在其他醫院植入3個支架,雖然冠心病癥狀已經明顯改善,但是患者活動時仍有胸悶、胃脹等不適感,極大影響了生活和工作。后經人介紹到中醫院就診,張克清經過詳細地望聞問切,辨證分析,患者屬于痰瘀互結,脾虛濕滯證,以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化痰活血、健脾和胃。該患者僅喝了7副藥,癥狀就明顯緩解,活動時胸悶胃脹的情況基本消失,患者也恢復了正常生活、工作。
“我們要增強中醫藥自信,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療和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把中醫藥這一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讓更多人民群眾受益于中醫藥。”張克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