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中國的傳統醫學。作為中國人,我們或多或少都承蒙過中醫恩澤,但是,關于中醫理論的起源、中醫與古代哲學之間的具體關系、中醫與儒道佛三大傳統如何相互作用,我們卻不甚了了。帶著尋根溯源的濃厚興趣,《市民》雜志記者采訪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著名易學專家、中醫哲學家,也是著名新安醫學“張一帖”流派的傳人張其成先生。
中醫學說起源于黃老
《市民》:我知道您寫過《中醫哲學基礎》一書,您能簡單闡釋一下“中醫哲學”這個概念嗎?
張其成:中醫(包括中國各民族醫學)是世界上唯一保留到今天并廣泛使用的傳統醫學形式。中醫的形成與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哲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可以說中醫就是建立在中醫哲學的基礎上,要想把中醫搞清楚,就一定要知道它的哲學基礎、文化背景是什么。中醫哲學實際上是指中醫對生命的根本看法,中醫看待生命的思維方式,是中醫不同于西醫的基本特征。
中醫的根本在于療效,這是千百年來中醫得以生存延續的原因,也是中醫在國外逐漸發展壯大的原因。
《市民》:中醫的這種思維方式、生命觀念,是不是和中國古人的宇宙觀、生命觀有直接的觀系?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這種思維方式有過變化嗎?
張其成:兩者是完全一致的。確切地說是起源于先秦、春秋戰國時期。那種中國人的宇宙觀、生命觀、人體觀,在中醫里得到了充分體現。中醫的思維方式從根本上來說應該是沒什么變化,這種哲學思維一直統領到現在,指導著現在的中醫。
《市民》:中醫經典著作,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傷寒論》,是不是也貫穿了中國古人傳統的哲學觀和生命觀?
張其成:是這樣的。中醫作為一種醫療技術,它的起源是很早的,肯定早于哲學的形成。但中醫作為一種理論體系,形成的比較遲,一直到了《黃帝內經》才形成,。《黃帝內經》是第一部系統的中醫理論經典,我把它稱為中國人的生命百科全書,它里面對生命有非常系統的一個看法,其是就貫穿著先秦的哲學思想。
這本書很有意思,它是唯一一本托名黃帝而保留到今天的奇書。里面充滿了諸子百家尤其是黃老道家思想,當然也反映了儒家、兵家等其它學派的思想。它的形成是一個比較長期的歷史過程,主要內容是在戰國時期形成的,然后在漢代被匯編成書。
以陰陽哲學為基礎
《市民》:中醫里有些基本范疇,比如“氣”、“陰陽”、“五行”。怎樣從哲學范疇演變成醫學范疇呢?
張其成:主要是中醫借助了這些哲學范疇,然后賦予它一個醫學的內涵。比如說“氣”,中國哲學講的“氣”意義比較廣,天地之間都充滿了這個氣,但是中醫呢,《黃帝內經》里,氣被賦予很多人體的意義,用氣來解釋人體的生理現象、病理變化以及用藥處方,所以就有了五臟六腑之氣,有經絡之氣,還把人體的各種變化視為陰氣和陽氣的盛衰,用這個氣來解釋人體的病理狀況,比如說陽氣虛、陰氣盛。這樣,就把比較抽象的哲學的“氣”變成了比較具體的醫學的“氣”。
再說“陰陽五行”,其實都是氣的演化和細分,陰陽就是陰陽之氣,五行就是五行之氣,在人體身上都有反映。當然陰陽和五行又是一種分類方法,為什么要分陰陽五行?就是按照人體生命的功能來劃分的。中醫的“氣”主要就是指生命的功能。中醫講五臟為陰、六腑為陽;胸為陰、背為陽。中醫將人體分為五大系統,就是五種功能系統,五種不同的“氣”。
《市民》:可不可以理解為,其實是中國古人對宇宙有一個整體的看法,然后把這種看法也用在人體上,其中有一個“天人合一”的認識基礎?
張其成:對。中醫認為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宇宙就是一個大人體。就是這種“天人合一”的思維在主導。天就是天地宇宙,天有四時五星,人有四肢五臟。人與天地之氣相通,人是生態的人,從這一點上說,中醫是一種生態醫學、原生態醫學。
原生態醫學更符合人的生命本質,它不是把人看成是工具,不是把人肢解成一個一個的器官,或者一個一個的細胞、基因。它把人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個整體又是宇宙這個大整體的一個小整體,宇宙的信息影響人,人的信息反映了宇宙的信息。同時人本身內部又分出很多更小的整體,每一個更小的整體又反映人的信息。打個比喻,如果把人比作樹,西醫看見樹木,中醫看見森林。西醫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醫往往是頭痛醫腳,腳痛醫頭,比如你左邊的牙痛,給你扎一針右手的合谷穴就好了;脫肛了扎一針頭頂百會穴就好了。不可思議啊。所以說中西醫各有優劣。
《市民》:中醫對中草藥的認識和使用是不是也跟這些基本的思維方式聯系在一起?
張其成:是的。中藥要看四氣五味,四氣就是溫、熱、寒、涼,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味也就是五行。任何東西它一看就是陰陽五行。我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原始概念是“氣”,然后分劃成陰和陽,然后再分劃成五行。這好像是一個筐子,可以拿它去裝任何東西。《黃帝內經》里說,人也分為五行,分為五種人,這完全是合理的。“天人合一”,這是中醫最重要的哲學思想。
與儒釋道三大文化互相融合
《市民》:您能不能談一下中醫與儒道佛這三大傳統文化之間分別有什么樣的具體聯系?
張其成:中醫應該說跟儒家和道家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是又有所不同。(佛家是兩漢之際才傳入的,我們一會再講。)可以說,它們的基本哲學理念都是相同的,都講陰陽五行。儒家、道家、醫家這三家都來源于早期的《易經》,都是陰陽八卦。這種陰陽的哲學思維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分劃為儒家、道家、墨家、兵家、法家等等,但它們的源頭是相同的,它們的哲學基礎就是陰陽。從陰陽這個角度來看,儒家是偏向于陽,道家是偏向于陰。道家講以柔克剛,強調的是陰的方面,儒家講自強不息,是陽剛的文化。而中醫呢,它講究陰陽和合,陰和陽都不能偏廢。它怎么講有病呢?陰陽失調。怎么治病呢?調和陰陽。病治好了,恢復到正常狀態呢?就是陰陽調和了。這三家的關系是互補、互動的。
到了后來,佛家傳入,應該說有很多佛教的醫學也給后來的中醫發展增加了內容。它也屬于東方思維的一部分,從根本上來說也是講天人合一的,它說的是佛我合一,而不是天人二分。儒家、道家、醫家、佛家這四家之間在根本思維方式上是一致的,都認為人和天之間沒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儒家講人最后要成為圣人,眾人和圣人之間沒有一道鴻溝。道家(主要是后來的道教)講最后要成為仙人,那么仙人和眾人之間,沒有一道鴻溝,人人都可以成為仙人。醫家講最后要成為真人,那么真人和普通人之間也沒有一道鴻溝,你只要去修煉就能成為。佛家是講要成為一個覺悟的人,佛就是覺悟者,它跟眾人之間也沒有一道鴻溝。這跟西方文化是很不一樣的,西方文化信奉上帝,上帝和眾人之間永遠有一道鴻溝,眾人永遠也成為不了上帝。
《市民》:儒和道,哪種文化對中醫影響更大呢?
張其成:應該說影響都很大,因為兩家都講“天人合一”,這種思維方式共同影響了中醫,除此之外,道家可能影響更大一些。儒家方面,中醫從孔孟那里接受到了倫理思想,所以中醫講究“德術并重”,中醫有一句話說“醫乃仁術”,這個“仁”就是儒家的“仁”。那么道家呢,它的養生思想對于中醫的養生修煉方面影響極大。尤其是《黃帝內經》的養生思想是對道家養生的繼承和發揮。反過來,中醫到后來也影響并豐富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這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不是單方面的。所以歷史上有儒醫、道醫、佛醫。
《市民》:您對《周易》很有研究,并且一直在從事易學和中醫學的相關研究,請您談一下這兩個體系之間的主要的對應關系。
張其成:中醫理論基礎是《周易》的陰陽哲學。在中國的古籍中,《易經》無疑是最早的,一般認為是周文王創作的,距今有三千年的歷史了。《易經》雖然沒有直接用“陰陽”二字,但它用符號、用數字(九、六)表達了陰陽的哲學思想。陰陽是分層面的,陰陽可以分四象,四象可以分八卦,還可以無限分下去。中醫采用這種思維方法,將人分為陰陽,以可以細化,分為五臟六腑,五臟為陰,六腑為陽,人還分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脈里有三陰三陽,手三陽陰三陽、足三陰三陽。
中醫是一種特殊的科學形態
《市民》:您認為中醫是一種科學嗎?它需要自然科學的驗證嗎?
張其成:這是目前爭論很大的一個問題,那些主張取消中醫的人就是一個觀點:中醫不是科學。我有一個基本看法。如果把科學定為在現代科學,那么中醫當然不是現代科學,這種現代科學是什么時候才有的呢?是17世紀牛頓力學之后在西方才有的。它有三個基本特征:邏輯推理、數學描述、實驗驗證。中醫形成兩千多年以前的中國,當然不可能有這種“科學”。但是,不是現代科學不等于它沒有科學性。因為衡量一個東西的標準不是現代科學,比如你說藝術是不是現代科學?文學、歷史、哲學、宗教是不是這種“科學”?也不是啊,難道都應該取消嗎?
我有一個基本觀點,中醫是一種特殊的科學形態,包含有人文的因素,還有社會的、心理的等等多方面因素的科學形態。這種科學更符合于人,因為人不僅僅是物質的,也不是簡單的工具,而是非常復雜的,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疾病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說癌癥,癌癥有三分之一都是嚇死的,那種心理的作用非常之大。所以說中醫不僅僅是單純的醫生,他還是心理治療師、社會分析師等等。他是綜合的,這樣對人體是最具有人文關懷的。我認為中醫這種形態的科學可以給西方現代科學的發展很好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