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女性朋友每次來月經都會伴隨頭痛,反復發作,遷延難愈,因其發作與月經密切相關,中醫稱之為“經行頭痛”。下面就來了解一下“經行頭痛”的有關知識。
經行頭痛的典型癥狀為每值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頭痛,或伴頭暈、乏力等,屬西醫“經前期緊張綜合征”范疇,多見于25~45歲中青年女性。有數據顯示,經行頭痛占女性偏頭痛的60%以上,病情反復,與社會節奏增快、女性的壓力不斷增加有關。現代醫學認為,此病可能與精神因素造成的頭部血管舒縮功能障礙、周期性激素水平失調、醛固酮敏感性增加等有關,與維生素B6和鎂的缺乏也有一定相關性。西醫治療本病多對癥緩解疼痛,必要時需輔以抗焦慮、抗抑郁藥物。
經行頭痛分虛實
經行頭痛屬中醫“內傷頭痛”。中醫認為,“婦人之生,有余于氣,不足于血,以其數脫血也”,各種氣血失調是婦科疾病發生的基礎。經期是陰陽氣血劇烈變化的特殊生理時期,且“頭為諸陽之會”,居人體最高位,最易受到內外病邪的影響。行經期氣血下注胞宮,陰血盈于下、虧于上,血虛不能上榮于腦、清竅失于濡養,“不榮則痛”而發頭痛。月經以通為順,氣血以調為和,如遇情志不遂導致氣郁化火,或感寒遇冷造成血行瘀滯,都會導致頭部氣血運行壅滯,“不通則痛”而發頭痛。
經行頭痛有虛實之分,可通過疼痛時間、性質、部位不同來辨別。實者多痛于經前或經期,多為脹痛或刺痛;虛者多在經后發作,多為隱隱作痛、時痛時止或伴頭暈。根據經絡循行不同,前額疼痛屬陽明,后頭疼痛屬太陽,兩側疼痛屬少陽,巔頂疼痛屬厥陰,臨證中常用相應引經藥以加強治療效果。
中醫調護方法多
針刺
經行頭痛的中醫治療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正逢痛劇之時,以止痛為主,可急行針刺治療,選內關、合谷、百會、太沖等穴位。
口服中藥
肝火上炎者可予杞菊地黃丸滋養肝腎以治本;血瘀者,可于經前口服四物湯等養血活血,或用紅花、玫瑰花、月季花等代茶飲以活血理氣止痛。研究證明活血化瘀類中藥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營養腦神經,能緩解頭痛。
艾灸
可艾灸足三里、三陰交、百會、關元等穴位,以提高正氣。清代針灸著作《灸法秘傳》亦云:“若因頭風而痛,宜灸百會,并灸神庭,合谷、膽俞皆可灸之。若頭痛如破,或因內傷,宜灸命門自痊。”
耳穴貼敷
耳穴貼敷操作方便且安全,患者依從性好,在經行頭痛治療中應用廣泛。頭痛發作時可取神門、肝、膽、皮質下、顳、交感等穴,能清肝利膽、理氣和血、安神止痛,使血管舒張,腦血流量增加而止痛。經前調理治療取內分泌、卵巢、神門、皮質下、肝、脾、腎等穴,以達到調理沖任、調和氣血的目的。
泡腳
經前用適量艾葉、桂枝、生姜、紅花等泡腳,可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經行頭痛,促進深度睡眠,提高抵抗力。月經量多者不宜用以上藥物泡腳。
生活細節需注意
中醫在長期實踐中摸索總結了對經行頭痛的獨特認識,尤其重視調暢情志、規律作息、營養飲食等生活調護在治療中的重要意義,通過綜合調治,使得氣調血和,正氣充足,才能使臨床療效更好、更持久?,F代醫學發現,經行頭痛屬于一種心身病癥,少部分人可能發展為易怒、抑郁等強迫性行為或誘發精神心理及身體上的異常,要引起一定重視。
本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學會放松心情,切忌過度緊張焦慮。
第二,作息時間要規律,尤其是經前和經期注意休息,保證充足睡眠,對于頭痛有改善作用。
第三,提倡適當有氧運動,以微微出汗為宜,可有效釋放壓力、減輕焦慮。
第四,可進行頭部按摩,用手指或梳子緩緩梳理頭皮數次,經前至經期每天按摩太陽穴和百會穴各3~5分鐘,可使頭部氣血調和、絡脈通暢,從而預防和緩解經行頭痛。
第五,飲食方面,含維生素B6和鎂的食物可一定程度上調節自主神經系統,緩解緊張焦慮情緒,建議酌情增加攝入量。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有肉類、全谷類產品(特別是小麥)、蔬菜和堅果類;富含鎂的食物有深綠色的蔬菜、粗糧、堅果、豆類、蘑菇等。另外經期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不飲用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