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日夜堅守在診室、手術臺、實驗室,奮戰在守護生命健康的第一線,用平凡而堅韌的肩膀,擔負起救死扶傷的神圣使命。
國醫大師、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醫院主任醫師丁櫻自從醫的第一天開始,就做好了一生吃苦奉獻的準備,55年來從未改變初心。
擇一事:用心施精湛岐黃之術
作為一名從基層成長起來的醫生,從1968年至今,丁櫻在偏僻山區的鄉鎮醫院、縣醫院,到地市醫院、高校的附屬醫院都工作過,一路輾轉,從容處理疑難病證的底氣來源于對醫德醫術的極致追求和對中醫藥文化的堅定信念。
“中醫藥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之一,雖然古老,但內涵深厚。”丁櫻表示,自己學過西醫,也學過中醫,幾十年的行醫經歷,讓她越來越意識到,中醫的優勢在于整體調整、辨證論治,量效把握得當才能精準治療。
在基層醫院工作的時光里,年輕的丁櫻滿眼是活兒,看病、抄方、抓藥、制劑啥都搶著干,在跟師下鄉義診的過程中,有效診療的典型病例讓她逐漸領悟到了中醫理論的樸素生動和中醫臨床的鮮活魅力。而目睹基層群眾缺醫少藥的困境,也讓她感受到了農村的醫療水平與城市之間的巨大差距,體會到了他們對優質醫療資源的渴望。
大學畢業后,丁櫻順利留校工作,秉持著吃苦耐勞的釘子精神和為患兒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的堅定信念,丁櫻在臨床一線躬耕了幾十年。
現在,身為國醫大師的丁櫻即使再忙碌,對待患者的態度也始終如一。因前來就診的患兒以患過敏性紫癜或紫癜性腎炎的居多,丁櫻會反復提醒跟診的醫生們,給家長和患兒交代注意事項的時候要注意各種細節,若是碰上文化程度不高、理解吃力的家長,還要給他們做用藥和復診日歷。
“每個診療過的孩子正在吃什么藥,病情發展到什么程度,丁醫生都一清二楚。”一位患兒家屬感動地說,丁櫻把每個孩子都看作自己的孫輩,非常用心。
細致的問診,常常讓丁櫻錯過“飯點兒”,但她卻從無怨言。“晚吃一頓飯沒什么,來我門診看病的孩子多是幾經輾轉、病情復雜的,可不能耽誤給孩子看病,也不能三兩分鐘打發。”這是丁櫻常常掛在嘴邊的話。
廣大患者選擇丁櫻的原因,不僅是她細心和藹的態度,更離不開她精湛的岐黃之術。
幾十年來,丁櫻在臨床“敢為人先”“勇開先河”,創新性地提出兒童腎病“扶正祛邪,序貫辨治”理論;首次將小兒腎病“標本”辨證分型體系寫入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并沿用至今;創立兒童紫癜性腎炎的中醫階梯治療方案,開創了全國首家中醫兒科醫學院暨中醫兒科醫院……
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作為國內兒科第一方陣領頭人,她用實際行動,為孩子們健康幸福的童年保駕護航。現在的她,更希望以老驥伏櫪之心,成為患兒眼中永遠的好醫生、好奶奶。
創新局:以“優勢”特色突圍
“我們看十個‘小病人’的收入相當于其他科室看一個成年人的。”丁櫻說,“干兒科是個良心活兒。”
如今,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醫院的年門診量接近70萬人次,開展的中醫特色診療技術達40余項,開設了9個獨立專業病區、21個亞專業,病床數量達639張,是國內唯一擁有小兒腎臟病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全國中醫兒科疑難疾病會診中心的單位,學科綜合實力更是在2022年全國中醫醫院學科(專科)學術影響力排行榜中位居第一位。
時光倒回1999年,丁櫻臨危受命,擔任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現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主任,那時的兒科發展舉步維艱,人才流失嚴重。“兒科醫生干得很苦,信心也不足,很多醫生后來干脆直接轉行。”丁櫻回憶,如何讓“弱勢”的科室實現良性健康發展,是擺在她面前的大難題。
在當科室主任之前,丁櫻有幸與著名的中醫、中西醫兒科專家李晏齡、黃明志、苗培顯、鄭建民、高智銘、張子萍、范忠純等朝夕相處數十年。
丁櫻經常在他們的親自指導下查房、出門診并參與科研。這些前輩們把精湛的技術、豐富的臨床經驗毫無保留地傳給她,使她很快領略并掌握了辨證施治的基本思路與方法,積累了診治兒科疾病的寶貴經驗。面對未知的道路,丁櫻認為,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或可成為打開兒科發展大門的金鑰匙。
“優勢”就一定要特色鮮明。
那時的她一心全都撲在工作上,每天24小時,她恨不得當做48小時來干。她要力破兒科“門門通門門松,什么病都看,什么病都不精”的刻板印象。
她聚焦危害小兒身心健康的慢性、重大疑難病,發病率高的常見病或具有交叉感染性、傳染性和流行性病毒性疾病,篩選出優勢病種,針對小兒腎病、腦病、呼吸病這三個專業的疑難疾病進行了深入研究,隨后又拓建了小兒急危重癥、感染兩個方向,突出了專科專病建設。經過堅持不懈努力,丁櫻所帶領的兒科從只有25張病床、床位占用率不足50%,逐漸走上黃金發展賽道,發展成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成為全國第一個中醫兒科醫院。
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慕名前來求診,不到10年的時間里,兒科規模就擴大了不止10倍。丁櫻表示:“我是中西醫結合實踐的親歷者,也是受益者。”未來,要讓中醫藥生命的活力從經典中迸發,惠及更多的患者。
傳道行:撒“種子”萬千成林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從醫55年來,丁櫻既是醫者,又是師者。
熟悉丁櫻的人都知道,她開方有個原則:能用一味藥絕不用兩味藥;療效一樣,能用便宜藥就不用貴的藥,盡可能減輕病人的經濟負擔。“簡、便、廉、驗,用簡單、有效的辦法讓患者滿意”,這是丁櫻通過言傳身教給學生留下的最深切的感受。
多年來,丁櫻培養出近200名碩士、博士、博士后及師承弟子,如今,他們中大多數已成為國內外高校、醫院或基層單位的學術和技術骨干。
丁櫻對青年醫師提出的要求是:不僅要會看病、看好病,更要善于總結和發現。這些年來,她一向堅持科研來源于臨床、服務于臨床。她對雷公藤多苷這樣“大毒有大效”的藥物有著自己的獨特見解和用藥經驗,并率先將雷公藤多苷、雷公藤顆粒的規范使用引入兒科臨床。在“十一五”“十二五”兩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中證實雷公藤多苷這一中藥瑰寶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為國內風濕免疫性疾病患兒帶來了福音。
她不斷告訴學生們,在校期間不僅要掌握西醫基本知識,還要深入研究中醫理論,結合臨床經驗不斷挖掘中醫知識的深刻內涵——兩條腿走路,才會走得更穩、更快。
學生們牢牢記著丁櫻所說的“如果能把中醫藥的理論和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將會更加彰顯中醫藥的生命力。”如今已走向各自工作崗位的他們,像一顆顆火種,源源不斷將科研創新成果應用到臨床,服務于更多的患者。
但丁櫻的腳步仍沒有停歇,72歲的她,不僅奮戰在臨床一線,周末還奔波在全國各地學術交流和基層帶教的路上。2018年10月,丁櫻還以個人名義向河南中醫藥大學捐款,建立“丁櫻獎學金”,資助那些家庭貧困但品學兼優的中醫兒科學子。
“在黨和國家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我深切感受到,基層的老百姓就醫環境越來越好,基層醫療水平也在提高,醫保的覆蓋面也越來越大。”丁櫻感慨,“這更需要我們中醫兒科工作者的努力,讓我們的兒童不得病、少得病,得病后好得快、負擔小,更好地彰顯我國中醫藥特色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