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唐唯珂實習生施瑾廣州報道
今年以來,中藥材價格異常大幅波動引發的余震仍在持續發酵。
繼7月8日中國中藥協會公開發布倡議“堅決反對哄抬和操縱藥材價格”后,7月13日,山東互聯網中藥(材)交易中心又發起《關于推進中藥材、飲片“直供直銷”,遏制不合理漲價的倡議》,啟動保障中藥材、飲片直供直銷的“中藥產銷聯合體行動”。倡議要求充分發揮數字化平臺優勢,建立大數據監測和預警機制,為種植生產和醫藥機構購買藥材/飲片提供數據支撐和“直供直銷”的供需匹配、交易服務,實現產銷過程透明。
據中藥材天地網發布的數據顯示,中藥材200指數最高峰時已經達到3577.76,刷新了最高指數記錄。中藥材價格的異常波動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也給終端零售藥店造成了沖擊。
關于造成中藥材漲價的原因,北京中醫藥大學法律系教授鄧勇向記者表示主要有四方面:一是,現在藥農越來越少,造成了用工成本攀升;二是,隨著藥品管理法的監管體系不斷全面,使得中藥材種植、生產加工倉儲等方面的合規要求趨嚴,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最后就轉嫁到藥材價格上漲;三是,經濟尚處于恢復階段,不排除會出現有企業囤積居奇,擴大供求矛盾,致使中藥材上漲而使得部分中成藥價格攀升的情況出現;四是,生產工藝標準的提升,也會造成中藥材成本的攀升。
為維持平價口碑、保證客流量和銷售規模等,記者采訪了解到,面對上游中藥材價格變化,不少終端零售藥店并沒有快速跟進提價,而是通過各種方式靈活應對。上游漲價,零售終端承壓
近年來,由于實體零售藥店店均服務人數持續下降,集采帶動部分化藥慢病產品盈利能力下降。不少零售藥店為提高盈利能力,重點培育中成藥OTC產品,使中藥板塊逐漸成為行業的“避風港”。多家頭部連鎖藥店企業在財報中表示,中醫藥產品已成為公司門店銷售、毛利的主要業績增長點。
然而,今年以來上游中藥材價格持續上漲并向下游傳導,帶動生產端與銷售端產品的價格上漲。
生產端方面,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21年年末至今,同仁堂(600085)、廣譽遠(600771)、太極集團(600129)、華潤三九(000999)、九芝堂(000989)、片仔癀(600436)等企業均宣布提高部分中成藥產品價格。
這也使得零售終端方面銷售價格也水漲船高。浙江某連鎖藥店負責人李先生向記者指出,目前中藥材漲價幅度較高,特別是當歸、黨參、白術等常用中藥飲片,漲幅竟超過50%。但由于按照浙江當地的醫保政策,中藥飲片最高零售價為進價加成25%,因此不影響藥店利潤;加上6月與7月為浙江梅雨濕熱季節,消費者有較高的祛濕健脾與清熱解毒養生需求,是中藥需求旺季,因此藥店的中藥產品銷售沒有受到太明顯的影響。但假如漲價勢頭不減,未來必然影響企業銷量。
西安中藥材專業市場一家藥行老板岳先生也對記者表示,“藥材雖然漲價了,但對于行業末端環節來說,進貨的價格也在漲,并沒有帶來什么收益。反而由于價格太高,藥材不好賣了。”
面對上游價格飛漲的影響,為維持藥品平價口碑、保證客流量等,零售終端必須考慮應對中醫藥產品漲價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降價留客?零售藥店持續觀望
廣州某零售藥店負責人鄭先生告訴記者,“流失顧客是肯定會擔心的,實際上不少老顧客走進店來問完藥價就走了。我們也沒有過多挽留,但會留下聯系方式,表示有優惠活動降價了就馬上通知。就算顧客去別家藥店選購或者改為網購藥材,也同樣要面臨‘多掏腰包’這一現實情況。因為近期中藥材漲價是普遍現象,線上線下(300959)都一樣。”同時,他提到,對于常用藥材而言,消費者價格敏感度更高,這也進一步導致終端市場近期藥材銷售較為平淡,門店店員只能盡量做好溝通解釋工作或采取一些買贈促銷手段。
“石斛進貨價便宜了一兩成,黃連、細辛、蜂房,這些常用品類都在漲價;黨參、黃芪、元胡則是前陣子就已經完成漲價了。我們有的藥材可以消化庫存的,就暫時還沒有在門店發布漲價通知,但消化完庫存還是得逐步漲價,總不能做虧本買賣。”廣州某連鎖藥房總經理張先生表示,實際上部分藥材漲價幅度跟年初比已經達到三四成,對于他來說,“跟漲”還是“不跟漲”是一個兩難抉擇,避免“高價買入”變得尤為關鍵。
但難題在于中藥材有一定的儲存要求,藥店很難提前大量囤貨,所以只能密切關注價格,價格有下降便抓緊購買。他表示,“為了避免高價趕客,我們調價會滯后一點,自己利潤多讓出去一點,畢竟做的都是老街坊的生意。”
還有零售藥店店長告訴記者,如果中藥材漲價太高,他們還會根據情況選擇暫時不進貨,因為溝通解釋成本非常高,所以他們寧可缺貨也不想失去消費者信任。“中藥材持續漲價是市場普遍現象,但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可以理解、接受的。作為中間橋梁的藥店,此時就得采取更多靈活措施以應對。”這位店長表示,“目前我們只能期待中藥材價格盡快回歸合理水平,一方面是讓消費者購買到高性價比的中藥產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障零售門店的銷售規模與市場口碑。”如何破解漲價困局?
近期中藥材市場走勢開始分化,大部分品種止漲,部分品種出現降價。多種跡象表明,中藥材反季暴漲的趨勢已經出現“拐點”。不過,記者也了解到,囤貨現象依然存在,還有多地冷庫在爆滿后著手擴建。業界分析認為,由于中藥材價格高漲備受市場關注,下游成本提高,終端市場消費被抑制,隨著新一輪的產新季到來,后期高價行情能否維持還需市場來驗證。
近年來,我國中藥集采加快落地。2022年底啟動的《三明采購聯盟省際中藥(材)采購聯盟中藥飲片聯合采購文件》于2023年5月取得了初步成績并公布擬中選企業。這意味著中藥集采邁出實質性的步伐。
同時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部分中藥材大品種顯然還是具備一定的降價空間,二輪報價的規則也有效地刺激了企業降價。頭豹研究院醫療行業高級分析師鄭樺對此也表示同意,他認為,帶量采購下中成藥降價成為必然趨勢。
在中藥飲片與中成藥集采加快落地的大趨勢下,國家藥監局綜合司印發《
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種養殖專委會副秘書長賈海彬則指出,眼下中藥材價格持續暴漲后開始回調,導致這一局面的深層次原因在于,中藥產業鏈利益分配及結構失衡、中間環節過多與頂層架構不完善。
他分析道,集采平臺直供直銷雖是大趨勢,但落地很難。首先,若藥材/飲片源頭無貨可供,如何直供直銷?其次,工業廠家、飲片企業傳統的供銷模式有3~6個月賬期,直供直銷會給企業帶來現金流壓力。此外,流通標準個性化,地區與地區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差異性很大。
若中藥及飲片開啟直供直銷,地標中藥飲片跨省銷售就是一個現實考題。另有專家直言,中藥屬于經驗性用藥,不同地區適用的劑量標準存在差異,單一性的全國標準可能存在用藥安全風險。且中藥還有復雜的同名異物、異物同名現象,這給直供直銷帶來考驗。而全過程追溯也是一個問題。
賈海彬統計分析發現,集采客觀上拉高了藥材價格。“在原料保障體系尚未成熟之前,三大集采聯盟均拉高了藥材價格,原因有三:一是給炒作者提供了明確標的;二是刺激投標企業和中標企業提前加大藥材儲備,而應標會導致市場供應量減少,從而推動價格上漲;三是給前期囤貨商提供出貨通道,變現套利。”
賈海彬建議,應盡快建立中藥全產業鏈統一的大數據中心。數據集采來源的獲得、數據治理技術及數據的服務觸達均待破局;再者,藥材集采平臺的建立應由大型工業企業牽頭,要有精準的數據導航,并建立標準和編碼體系,引導資本合作共贏,實現規范化、基地化生產。應避免盲目生產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因為多數企業沒法承擔這樣的高風險和成本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