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天氣多變,倒春寒、小高溫、回南天等相繼出現,對身體健康帶來挑戰。如果中老年人、婦女和體弱多病群體,長期有脾胃虛弱的問題,加上春季肝氣不舒搗亂,季節更替氣血失榮影響,濕熱、寒濕、痰濕揮之不去,容易出現睡不好、吃不香、感冒多、精神差、脹悶痛等問題。
中醫認為屬于外邪入侵、內邪漸生,先外后內,共同作祟,具體有五邪:寒、痰、氣、血、濕,沉積在體內。
五邪當中,老大是“寒邪”,來源于冬末初春的寒氣,吃生冷和不注意保暖的內寒,“寒”會干擾“氣”,氣機不暢,除了經絡和肺、肝、胃受影響外,又連累到“血”,出現各種痛癥和麻、酸、乏力等問題,漸生“濕”,寒濕、濕熱夾雜,“濕”會帶來“痰”,不僅咳、悶,而且會影響食欲,出現消化類問題。
從舌診脈診看,舌苔白膩,可見兩邊鼓起,有齒痕,脈沉遲緩。
解決的基本思路,是改善外寒內寒夾雜問題,由表及里推進,健脾、燥濕、行氣、活血、化痰,多管齊下。
具體方劑是五積散,屬于中藥溫里劑。
五積散是中醫名方,又叫“催生湯”,最先在唐代應用,記載于《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后經宋代改良完善,收錄于《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它有3個特點:
1、五積散是大藥方,在組方“貴精不貴多”的古代,藥方多在13味以下,五積散共15味藥組成,含麻黃、蒼術、白芷、川芎、當歸、茯苓、肉桂、白芍、半夏、炙甘草、陳皮、枳殼、桔梗、厚樸、干姜。
2、五積散是大名方,15味藥緊密配合,除寒、溫陽、燥濕、活血、行氣、化痰、消食,各司其職,特別是風邪、寒邪、瘀證得除,有“上房不叫下房叫”的名聲,可見深受中醫喜愛。
3、五積散是大復方,有7個中藥名方的影子,如半個桂枝湯、半個麻黃湯、平胃散、二陳湯、四物湯、小半夏湯、苓桂術甘湯,關鍵是真用真有效。
五積散的治病調理思路簡單高效:由表及里,重點突破,先破后立。
對于寒、氣、血、痰、食五個問題,用辛溫解表散寒積,用宣肺提升散氣積,用活血化瘀散血積,用化濕利水散痰積,用理氣健胃散食積。調理過程中,肝、脾、肺、胃及膀胱經、小腸經等都照顧到了。
五積散的配伍是:
君藥5味:麻黃、白芷、蒼術、干姜、肉桂,溫里散寒,解表除濕。
臣藥7味:半夏、茯苓、當歸、厚樸、陳皮、川芎、芍藥,化痰郁、行氣血、健脾胃。
佐藥2味:枳殼、桔梗,調氣、消痞、除滿。
使藥1味:炙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寬中。
它們分為五個梯隊,輪次作戰:
首戰寒積:麻黃+白芷+干姜+肉桂,散風寒又溫陽,5味君藥用了4味祛寒,志在必得,一擊必中。
次戰氣積:枳殼+桔梗,桔梗引氣上提,枳殼藥性向下,升降氣機,上下暢通。
再戰血積:當歸+川芎+白芍,活血、養血、生新、揉筋,白芍還可保正氣不傷。
四戰痰積:蒼術+半夏+茯苓+甘草,化痰先健脾,燥濕要同步,身體乏力困重問題逐步解決。
五戰食積:厚樸+陳皮,一個下氣除濕,一個開胃醒脾,合用還能解決大便異常問題。
由于臨床上患者寒、氣、血、痰、食的癥狀有輕重,所以五積散的組方用藥量,有一些加減變化。如患者痰積重,蒼術、茯苓的用量就適當多一些,有的血積深,當歸、川芎就用多一點,不要拘泥于傳統的藥方。
但如果舌苔黃膩,煩渴身熱,熱重于濕的病患,不宜用五積散,以免加重病情。
使用五積散,一定要遵醫囑,辨證后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