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6日迎來驚蟄節氣,驚蟄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它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到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驚蟄中的“蟄”是藏的意思,冬天到了,很多動物都藏起來冬眠,稱之為“入蟄”。第二年春回大地,雷聲漸多,人們認為動物之所以從冬眠中醒過來是被雷聲驚醒的,于是就有了“驚蟄”的說法。
古時候,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艾草在家中熏走蛇、蟲、蚊、鼠等,久而久之就有了“打小人”的驅趕霉運的習俗。俗話說“春雷響,萬物長”,民間還有“祭祀雷公”,祈求一年風調雨順的習俗。
為了弘揚中醫養生與防病文化,讓公眾了解和掌握節氣養生的知識,天津中醫藥大學邀請國醫大師李佃貴教授談“驚蟄節氣與養生”。
飲食養生
李佃貴教授指出,驚蟄是陽氣上升的時節。在中醫五行中,春天是生長、升發的時節,樹木生長、春草萌芽,是護肝的最佳時節。此時的飲食要葷素搭配,保證營養均衡。吃飯要按時,八九成飽為宜,過多則會傷脾胃。驚蟄時節,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干燥,飲食上以清淡為主,少吃油炸和容易上火的食物,可以多吃些山藥、蘿卜、苦瓜、木耳、梨等。我國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生梨性寒味甘,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此外,還可沖泡白菊花茶,起到平肝陽、清肝熱的作用。
情志養生
李佃貴教授指出,春天萬物生發之時,人的情志處于開放宣達的狀態,情緒容易波動,這樣會引發肝火旺盛,尤其是老年人,易發怒,出現眩暈、中風。年輕人因為春季陽氣驟然上升而引動體內熱氣,如果沒有調整好情緒,則容易長痤瘡、出現怕熱、出汗等癥狀。因此,驚蟄時節要注意情志養生,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
運動養生
李佃貴教授指出,春季萬物復蘇,這時候宜早睡早起,散步緩行,有助于精神愉悅、身體健康。李佃貴教授提示:春暖花開之際也是傳染病高發季節,此時應避免去人多的地方,可以選擇適當的運動形式來鍛煉身體,有助于增強機體免疫力,降低病毒感染的風險。運動方式宜以舒緩為主,如拉伸練習、太極拳、八段錦等,應避免高強度的激烈運動。
起居養生
李佃貴教授指出,春季人們常感困乏無力、昏沉欲睡,這就是所謂的“春困”。李佃貴教授認為這個時節,保持充足的睡眠是人體自我修復、提高免疫力的最好方式。成年人應保持每天7.5小時的高質量睡眠,中午還可小睡15-20分鐘。晚上睡前按摩面部和腳心,促進血氣運行,有助安神寧心,消除一天的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