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話說“若要小兒安,三分饑與寒”。意思是要想孩子身體健康、少生病,就不能吃得過飽、穿得過暖。逢年過節,免不了吃吃喝喝,吃了大魚大肉后脾胃卻“不堪重負”。尤其是對于消化能力還比較弱的小朋友來說,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現積食。小兒積食有哪些“蛛絲馬跡”?為什么小朋友容易積食?積食了又該怎么辦?下面就來詳細講講。
識別積食要盡早
積食主要是指小兒飲食過量,損傷脾胃,進而引起的一種特殊的胃腸功能疾病。積食既是兒科最常見的病癥,也是誘發其他疾病的常見病因,危害甚大。
對于年齡尚小、不能很好表達自己感受的小朋友,家長更要留心觀察其日常表現。若孩子出現不思飲食、脘腹脹痛、口臭、夜寐磨牙、趴著睡、大便不調并夾不消化食物、舌苔厚膩等癥狀,很可能就是積食了。家長盡早識別、盡早干預,有利于防止疾病發展,可有效避免更嚴重的后果。
小兒積食原因多
“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是小兒積食形成的主要內在因素。小兒生長發育迅速,需要的營養物質相對較多,與“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形成矛盾,造成小兒容易被乳食所傷。食物不能及時消化,便形成積食,即所謂“積因脾虛”。
喂養不當、調護不周是小兒積食的外因。小朋友往往難以抵擋美食的誘惑,如果遇上“心大”的家長,喂養不當導致飲食過飽也容易引起積食。春節假期,美食不斷,長輩們見到許久未見的小寶貝更是寵愛有加,殊不知過度飲食是造成積食的“第一元兇”。
此外,中醫認為,小兒外感證多與積食有關,古人稱之為“夾食傷寒”。《幼科釋迷·食積》記載:“小兒之病,多由乳食未化,即或六淫相干成疾,亦必兼宿食。”春節期間正處寒冬,小朋友在室外玩耍的過程中,會因為衣物增減不當、汗出當風等導致感冒。生病時,小兒本就不足的脾胃消化功能會比平常更弱,如果此時飲食不節,就更容易出現積食。
中醫調理有辦法
內服法
積食為有形的食物停留在胃里不消化,治療以消食化積、理氣行滯為主,對于平素脾虛的孩子,還應配合健運脾胃。
“消”即消除停滯的飲食物,如用山楂、麥芽、神曲等藥食同源之品以助消化。食物從口而入,經脾胃運化,吸其精華,輸其糟粕,六腑以通為用,因此消積之外還必須導滯,讓宿食從大便排出。枳實、檳榔等是常用的通導下行之品。此外,積食內停容易郁而化熱,所以導滯又常兼清熱。如治療積食的代表方保和丸中用神曲、山楂消積,萊菔子、陳皮行氣導滯,連翹清熱解郁。
外治法
如果小朋友不愛吃藥或者癥狀較輕,家長可以在專業醫師指導下試一試推拿手法。
清大腸經
大腸經位于小兒食指橈側緣,自食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線。操作時,一手持小兒食指以固定,另一手以拇指螺紋面由小兒虎口推向食指尖,推100~500次,有清利腸腑、除濕熱、導積滯的作用。
揉板門
板門位于手掌大魚際平面,從虎口到腕橫紋橈側端畫一直線,取其中點即是。操作時,以一手持小兒手部以固定,另一手拇指端揉板門,揉50~100次,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滯的作用。
推四橫紋
四橫紋位于掌面食、中、無名、小指近側指間關節橫紋處。操作時,一手將患兒四指并攏,另一手拇指螺紋面在四橫紋處來回推動,推100~300次,有調中行氣、和氣血、清脹滿的作用。
分腹陰陽
操作時,小兒仰臥,家長用兩拇指指端沿肋弓角邊緣,向兩旁分推100~200次,有健脾和胃、理氣消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