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疾飲食辯》為清代章穆所著,收載藥食兩用物質六百多種,對飲食調疾論述較為詳盡,是一部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本草食療著作。書中將人們常見的食物分為總類、谷類、菜類、果類、鳥獸類、魚蟲類等六大類,其中總類中又細分水、火、油、鹽、茶及代茶諸類。章穆認為,飲食與人體健康、疾病治療密切相關,強調“飲食得宜,足為藥餌之助;失宜,則反與藥餌為仇”。章穆結合多年經驗,發現當世患病之人“見誤于藥餌者十五,誤于飲食者亦十五”,故而在書中對每種食物的產地、性味、功用和宜忌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對后世的食療研究和臨床應用產生了深遠影響。下面選取部分精華以饗讀者。
以日常膳食療病注重顧護脾胃
我國自古就有“藥食同源”的說法,《黃帝內經》中也有“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的論述。章穆亦主張藥食同源,以日常常見的膳食治療疾病。
如卷一中提到薄荷汁,“暑熱癥之宜汗解者,時行陰陽二毒,頭痛如劈者,及頭腦風熱……入藥、代茶均不可少。又為口齒咽喉圣藥(同甘草煎汁代茶)”,稱薄荷汁可緩解暑熱引起的多汗、頭痛、咽痛等癥狀,也是治療口齒咽喉疾病的圣藥。
又如卷二中記載了重陽必飲的菊花酒,既有菊花的清肝明目之效,亦有酒水的行血活血之功,“主去頭風眩暈,明目,除痿痹”,不僅可治療頭痛、明目,還可治療肢體筋脈遲緩、手足痿軟無力的痿癥。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運健,則氣血俱榮;脾胃衰敗,化源乏絕,則機體各部俱衰。故而中醫一直非常重視人體的脾胃功能。早在《靈樞》中便有“胃者,五臟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的觀點。《醫宗必讀》中亦有“一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于胃,灑陳于六腑而氣至,和調于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也”的論述。章穆沿用了這一觀點,以藥膳治病的同時還非常注重顧護患者的脾胃功能。他提出“病人飲食,借以滋養胃氣,宜行藥力”,即合適的飲食能夠顧護脾胃之氣,幫助藥物起效。
章穆調養脾胃多用粥品。書中記載:“故凡用藥,行速則有功,行遲則無力。古法所以有人行十里、五里、一里之限也。若其停蓄不行,變為酸水,尚何功效之與有。惟以谷氣助其胃,以熱氣速其行,而桴鼓之應,乃退非湯劑所能及。此古人用粥治病之精理,千載無人道破者也?!睍羞€列出許多養生粥方,如蓮子粥“主健脾胃,止精滑泄利,氣虛者用白蓮,氣血兩虛者用紅蓮”,菱食粉粥“主益氣健脾,厚腸胃”,芋粥“主寬腸胃,益脾氣”。
辨清藥食性味選對加工方法
疾病有寒熱之分,飲食也有寒熱偏性之別。章穆強調“知飲食之關于疾病者大矣”,可見,飲食與疾病關系密切,若飲食不當,如患有熱性疾病后過食辛辣食物,則可能會加重病情,這也就是現代臨床上所謂的“忌口”。書中第四卷便提到無花果“澀腸止泄利,但性寒,中寒者忌食”。夏天最常見的水果西瓜亦是如此,章穆提出西瓜“天生白虎湯誠非虛譽,凡患實熱癥及脾胃素強者,食之頗有殊效。若虛熱,或資稟弱,或夙有冷病人,即不宜入口。至于伏暑之時,愛其寒涼適口,取快一時,而瘧、痢、霍亂諸病必隨之,可不慎歟”。西瓜有清熱祛暑之功,治療實熱證效果頗佳,但若被患有虛熱證候、寒證或素體虛弱者誤食,則可能出現寒邪直中,導致泄痢等疾病的發生。
除了食物天生的性味,章穆也很注重食物的加工方法,認為對食物進行加工可以改變其性味。這點在胡蘿卜條目中便有所體現,“煮熟能下氣補中,利胸膈。今惟用鹽腌,生食質硬難化,病人不宜”。提出胡蘿卜煮熟后能和中健脾、行氣化滯,但若用鹽腌制后生食,便會出現難以消化、阻礙脾胃功能的情況。在南瓜的條目中也有類似的論述,章穆認為南瓜“味過于甘,故性偏于壅”,不宜多食。同時他也為嗜食南瓜者提出了解決辦法,“凡嗜食此者,加細切,蔥葉或花椒末為調和,則無弊矣”,即將細細切好的南瓜與蔥葉或花椒末一同服用,便可改善南瓜的壅滯之性。
注重飲食衛生避免病從口入
我國自古便有“病從口入”的說法,章穆在《調疾飲食辯》中亦強調了飲食衛生的重要性。第一卷中有“古井、眢井久無人汲者,夏月行人縱渴甚,不可妄飲。有毒甚者,能殺人”的記載,第四卷亦提出果類“落地經宿,有惡蟲緣過者,令人患九漏,或至殺人”。現在看來,這些建議仍具有一定道理。長期無人使用的水源可能存在水域污染,貿然飲用可能危害人體健康;落地時間長的果實已經發生腐敗的可能性大,易滋生細菌及寄生蟲,導致嘔吐、腹瀉等癥狀的發生,嚴重影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