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旺盛,邪氣不侵
醫圣張仲景在《金匾要略》一書中提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牌,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唯治肝也。”
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說:高明的醫生見到肝病(這里的肝是中醫所講的肝臟系統,與西醫的肝還是有一些區別的),就應該想到它會影響到脾胃,應該首先顧護、調理脾胃;如果脾氣旺盛,不受邪氣侵犯,就不用去補它。醫術一般的醫生見到肝的問題,不知道從調理脾胃著手,只知道治療肝。
即使用現代醫學來解釋,養肝先護脾胃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肝病患者,最早出現的往往是胃口變差、惡心、腹脹、厭油等胃腸道癥狀,而不是黃疽、肝區疼痛等肝臟“自身”的癥狀。由此可見,古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觀點還是有一定根據的。
其實,人體是一個整體,肝臟有問題,并不僅僅影響脾胃,其他臟腑也是會受到影響的。相比之下,古人似乎獨獨對脾胃特別重視,這和脾胃自身的功能密切相關。
在中醫看來,脾胃的功能是人體獲得一切營養物質的條件,沒有了營養物質,生存都成問題,更不要說治療疾病了。所以,脾胃是人體日常生活、活動(后天)的根本。
實脾,并非多滋補
對肝病患者來說,肝細胞的再生跟身體的營養狀況是密切 相關的。慢性肝病患者本身消化能力就比較差,如果此時沒有及時得到營養的補充,其病情的恢復就會受到限制。
除此之外,調理脾胃對治療肝病還有以下兩點作用:①“先實未受邪之地”,也就是先穩定未被敵人攻擊的后方,從而穩定自己的根基,為持久作戰(治療)打下基礎;@截斷病情的發展,既然疾病的傳變規律是這樣的,那么穩定脾胃功能就可以使疾病不再加重。
調理脾胃不是多吃補品,多吃一些滋補的“好東西”。不然,醫生也不會要求肝病患者盡量少吃油膩的東西,多吃清淡的東西。因為古人所講的是“當先實脾”,并不跳“當先車牌”。“實”是一個很廣的概念,只要是能使脾胃功能保持正常、不受邪氣侵犯的措施,都可以算是“實”。
那么,對肝病患者來說,具體又應該如 何養護脾胃呢?我們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區別對待:
首先是病程。中醫認為,新病者多濕熱。這說明,得病時間短的患者,他們一開始多數是以實證為主的,以濕熱者多見。濕熱會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從而出現口干、口苦、口臭、惡心、腹脹、大便排出不爽等癥狀。他們的舌質一般偏紅,苔白膩或黃厚膩。這時清 熱利濕就是“實脾”的方法,因此這類患者適宜用一些黃連、黃條車前草、雞骨草、布渣葉、上獲警等清熱利濕的藥物。當然,茵陳蒿、溪黃草、田基黃等清肝膽濕熱的藥物也是對癥的。
某次是體質。中醫治病講究三因制宜。即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可見不同的人即使得了同樣的疾病,在處理方法上也是不同的。
比如前面所說的“新病”一般以濕熱為主,但如果患者平時身體就比較虛弱,屬于脾胃虛弱型的話,那他很可能就不會表現出明顯的熱象,反而表現為以濕為主的情況,如頭重身困、疲倦乏力、腹脹、不想吃東西等。這時,我們在治療方面就要知道變通,不是清熱為主,而是要以祛濕健脾為主。此時,常用的藥物就變成范米、曹香、獲菩、白蒼術等。
久病的患者,如果其身體狀況之前一直比較好,突然出現胃口不好、厭油等癥狀月多齪因為脾胃不能有效地運化食物,這種情況也可能與患者過早過多進補導致食滯有關。所以,這時的治療應以消食導滯為主,用的藥多是雞內金。谷芽、麥芽、神曲等。
久病但原本身體就虛弱的患者,到了疾病的后期,可能會出現疲倦、納差、大便稀爛等情況,這時就要使用健運脾胃的藥物,如四君子湯。陳夏六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等,使脾胃運化正常,從而有效地緩解癥狀。
除此之外,肝病患者對于脾胃的調理還跟天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人居住環境(嶺南多濕人)、飲食特點(酒客多濕)等有關。所以,以上所講的僅限于一般的調理。如果要治療疾病,還是應該根據中醫的辨證結果來使用藥物或食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