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一種神奇的東西,它能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內在感情,能使一個人感到滿足,誘發一個人的活動力,幫助一個人宣泄內在的情緒。音樂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療手段。
我國古代名醫朱震亨曾經說過:“樂者,亦為藥也。”清代吳尚先認為“七情之病,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者矣”。而宋代歐陽修以彈琴、聽琴治愈自己的抑郁癥,以彈琴作為運動治療手指運動障礙。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康復科教授卓大宏一直致力于西方康復保健衛生學與中國傳統養生康復保健學相結合的研究。他說,現代的音樂治療起始于美國,1944年密執安州立大學開創了第一個音樂治療課程,并在1950年成立了“音樂治療學會”。音樂對于人的身心具有治療作用,根據研究,某些音樂特有的旋律與節奏能使人的血壓降低,基礎代謝和呼吸的速度減慢,使人在受到壓力時所產生的生理反應較為溫和。西方國家將音樂配合醫療體系,廣泛應用于各種心理及生理治療之中,已不是新鮮的事了。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很多人處于亞健康狀態。選擇一些特定的音樂,既可以解除疾病,又可以保養心性,自然會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運用音樂治療,應因人、因病而異,選擇恰當的音樂。
失眠———鎮靜性音樂
俗語說“三十年前睡不醒,三十年后睡不著”。通常老年人睡眠時間短,有時甚至還需要藥物幫助才能入睡。可選擇節奏平穩、柔慢、寬廣的鎮靜性樂曲,如勃拉姆斯的《搖籃曲》,德彪西的《月光》、圣一桑的《天鵝》、海頓的《小夜曲》,我國民族樂曲《漁舟唱晚》等。國際音樂治療界推薦海頓的《小夜曲》為鎮靜放松性治療樂曲,而舒曼的《夢幻曲》也是催眠助睡的音樂珍品,臨睡前聽此曲,容易入睡。聆聽這些樂曲能夠鎮靜松弛、治療失眠、高血壓、精神緊張等并能緩解疼痛。
消沉———解郁性樂曲
消沉型這類人往往缺乏自信心,對人、對事、對物抱有消極悲觀情緒,缺少積極進取精神。宜選用宏偉、粗獷和令人振奮的“解郁性樂曲”(又稱消慮性樂曲),其旋律優美多彩、歡快活潑、起伏明顯,節奏明快清晰,音樂清新明亮,風格明朗秀麗。如貝多芬《G大調小步舞曲》、莫扎特《浪漫曲》、布拉姆斯《匈牙舞曲第5號》,民族樂曲《二泉映月》等用于治療焦慮抑郁、情緒不佳等。
智力衰退———興奮性音樂
年紀大了,很容易記憶力下降,明明很熟悉的人,就是記不起名字,這可能是智力衰退的表現。宜選擇興奮性樂曲,其旋律剛勁活潑,節奏明快堅定,多為進行曲式,多種樂曲配奏,音色飽滿有力或莊嚴雄偉,或尖銳清脆、抑揚頓挫、情緒熱烈、高昂,如貝多芬《命運交響曲》、比才的《卡門》序曲、蘇配的《輕騎兵》序曲、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民族音樂《得勝令》《步步高》,用于健腦益智、提神去悶、治療智力衰退、智力低下、慢性疲勞綜合征。
記憶力衰退的人最好常聽熟悉的音樂,熟悉的旋律往往和過去難以忘懷的生活經歷緊緊相連,常能勾起人們對往昔歲月的回憶。特別是對老年癡呆癥傾向的患者、植物人也有一定療效。
卓大宏教授認為,音樂治療不是簡單等同于普通的音樂欣賞,它強調特定的樂曲、旋律、節奏對特定的人群的影響,從而產生心理上的自我調節。必須注意,一般應先向醫生了解音樂背景和治療作用,如健腦益智、提神去悶、催眠助睡、松靜降壓、開胃佐餐等音樂處方。一次傾聽30分鐘左右即可。高血壓、心臟病病人不能聽一些節奏強烈、動感太強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