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眼睛看不夠,肚子吃不夠。”大家都知道眼睛是重要的視覺器官,所謂“人無眼則盲”,所以我們才把“看錯了一個人”說成“瞎了眼”。那么中醫又是如何認識眼的呢?眼是否還具有其他窺鏡的妙用?
中醫學認為,眼睛不僅有視覺功能,我們還可以通過觀察眼睛來內窺臟腑的健康狀況,診斷許多眼科疾病。正所謂“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目者心之使”“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這種獨特的望目診法就是五輪辨證。五輪辨證運用五行學說、藏象學說將眼劃分為肉輪、血輪、氣輪、風輪、水輪五個輪位,分屬于脾、心、肺、肝、腎五臟。“輪”其實就是圓形的。眼裂、瞳孔、虹膜、前部鞏膜、玻璃體等都是圓形或球體的,因此通過中醫學“形象、意象、應象”等思維,將眼的各個部分劃分為“輪”;其次,“輪”字從車,車輪具有旋轉、運動、靈活的意思,而眼又為“精明之府”“視之官竅”,因此用“輪”來認識眼睛并貫穿于眼科的生理病理、疾病診斷中再合適不過了。下面,一起來具體了解中醫眼科學里獨具特色的五輪辨證吧。
肉輪
肉輪相當于眼瞼和瞼結膜。脾主肉,故肉輪歸屬于脾。肉輪的主要作用是主司眼瞼的開合、保護眼珠和濡潤眼珠。眼瞼開合,一上一下,恰如脾升胃降,而脾胃又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因此從肉輪的運動特性來看,脾胃也與胞瞼的生理病理有著密切關系,反過來,肉輪的異常變化亦可反映脾胃的生理病理。
臨床上,肉輪辨證常可用于胞瞼疾病。如胞瞼紅腫糜爛多由脾胃濕熱、上擾眼瞼所致,麥粒腫可由余邪未清、脾胃伏熱所致,胞生痰核(瞼板腺囊腫)多由脾失健運、濕痰內聚所致,瞼弦赤爛(瞼緣炎)多由脾胃濕熱、外感風邪所致,胞輪振跳(眼皮跳)多由心脾兩虛、肝脾血虛、血虛生風所致,而胞瞼下垂多與脾氣不足、中氣下陷有關。
血輪
血輪相當于眼的內外兩眥,其中還包括淚阜、半月皺襞、上下淚點及眥部結膜血管。心主血脈,故血輪歸屬于心。因此,血輪的病變常和心與小腸有關。目阜歸血輪,其泌出之淚有潤養眼珠的功效,因此,臨床上流淚癥多因氣血兩虛,可采用益氣養血的方法來收攝止淚。漏睛瘡(急性淚囊炎)也多由心經蘊熱、心脾熱毒壅盛所致。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肝在液為淚、腎主水,故兩眥疾病也多與肝腎有關,臨床應結合實際辨證論治。
氣輪
氣輪相當于白睛、前部鞏膜和球結膜,也就是俗稱的“白眼珠”。肺主氣、司呼吸,在色為白,故氣輪病變多與肺、大腸有關。臨床上,許多白睛疾病如翼狀胬肉、白睛溢血(結膜下出血)、天行赤眼(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等多與風熱犯肺、肺經蘊熱、濕熱夾風、熱客肺經血熱妄行有關,臨床多見白睛紅赤、目痛目癢、磣澀灼熱等癥狀,治宜疏散風熱、瀉火解毒、涼血退赤、通腑導滯。若為虛證,則應潤肺養陰、益氣生津。
風輪
風輪相當于黑睛,即角膜和除中央瞳孔外的黑眼珠。肝為風木之臟,故黑睛病變多與肝、膽有關。風輪暴露于外,從眼平面來說,位置較高,因此風輪最易外感毒邪,為風熱所傷或受其他幾輪的病邪傳變。
臨床上黑睛疾病的發病率較高,主要有聚星障(單純皰疹性角膜炎)、凝脂翳(細菌性角膜炎)、濕翳(真菌性角膜炎)等,常見臨床表現有黑睛中聚集許多細小星狀眼翳(角膜熒光染色試驗可見陽性)、視力下降、磣澀灼熱、畏光流淚,甚則瞳孔縮小、前房積膿、角膜破潰塌陷導致失明。黑睛疾病常由肝火熾盛、肝經風熱、肝腎陰虛、肝膽濕熱、外感風熱所致,故治宜清肝瀉火、祛風解熱、養陰清熱、退翳明目等。
水輪
水輪相當于瞳孔和眼內組織。腎主水,瞳孔又最為深邃,故瞳孔和眼內組織的病變常與腎有關,因精血同源,故也常與肝相關。
臨床上,瞳神緊小(急性前葡萄膜炎、虹膜炎、虹膜睫狀體炎)可由肝腎陰虛,虛火上炎以灼黃仁所致;瞳神干缺(慢性前葡萄膜炎)多由脾腎陽虛,未能蒸化水液于上,黃仁失養以致瞳孔干缺不圓。
其次,水輪的病理顏色變化也比其他幾輪要多。如瞳孔變紅,多為眼底出血;瞳孔變為淡綠色并伴視野縮小,多見青風內障(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瞳孔變白多為白內障;瞳孔變黃,多見于眼內腫瘤如視網膜母細胞瘤、視網膜脫落、玻璃體增生、玻璃體膿腫等疾病。
另外,我們還可以根據望瞳神,診查一些內障疾病。不過由于古代醫家沒有現代技術的支持,因此,現代中醫在望瞳神后,若懷疑內障病變,也需要借助眼底照相、眼底鏡來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