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百度圖片)
中藥煎煮的小知識
您了解嗎?
湯劑是我國應用最早最廣泛的一種藥物劑型,清代名醫(yī)徐大椿在《醫(yī)學源流論》中指出:“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由此可見,湯劑的療效與其煎煮質量密切相關,在中藥房發(fā)藥窗口處,人們問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藥師,這中藥怎么煮啊?”,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中藥煎煮的小知識~
一、中藥在煎之前要洗一下嗎?
中藥不建議洗。首先,貿然清洗中藥,尤其大水沖洗,拌藥的輔料可能會因此流失,如用于加強延胡索鎮(zhèn)痛作用的米醋,以及增強甘草補益作用的蜜糖等。
其次,一些粉末狀的中藥飲片,如滑石粉、蒲黃、海金沙等,在水洗中會大量流走。
最后,部分藥效成分較易溶于水,水洗時會隨之流走,影響功效。其實,正規(guī)的中藥飲片生產廠家在炮制加工藥材前,會經過一系列的凈選工序。藥庫驗收時,企業(yè)也須提供相關批次的檢測合格報告。因此,選擇正規(guī)渠道購買藥材,并按照說明煎煮,煎出的湯劑是可以放心飲用的。
二、可以直接加熱水煎嗎?煎煮前需浸泡嗎?
不建議熱水煎煮。熱水煎藥,與涼水相比,雖然更快煮沸,但論一碗藥是否煎得好,并不是看誰沸得更快或者更快熬成一碗,而是看哪個含有的藥效成分更多。藥材成分的溶出需要時間,而熱水煮藥則會壓縮煎煮時間,煎出的成分也就比一般用涼水煎的要少。
(圖源:百度圖片)
煎藥前需浸泡,一般建議用涼溫水(40℃以下)浸泡藥材約半小時,使藥材中的水溶性成分更容易析出到水中,增加湯藥濃度。注意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在半小時左右為宜,尤其在夏天高溫時節(jié),浸泡時間過長,容易滋生細菌。
三、先煎后下太麻煩了,能否一起煎?
特殊煎法須嚴格按照醫(yī)囑操作。先煎和后下作為最常見的兩種特殊煎法,最早見于戰(zhàn)國時期醫(yī)書《五十二病方》。
(圖源:百度圖片)
先煎多用于毒性中藥的減毒,如烏頭類藥品(如附子、制川烏、制草烏等),人體攝入過量,輕則會出現頭昏、全身麻痹、惡心嘔吐、心律失常等中毒癥狀,重則會危及生命。但只要經過長時間的水煮,毒性就會大大降低,且療效不減。先煎也可用于藥材的增效,如龜甲、鱉甲等甲殼類藥材,先煎30分鐘以上,其膠原蛋白的煎出率會比不先煎提高30%。
后下多用于含揮發(fā)油等不耐熱成分的藥材,如取大黃致瀉作用,須后下,常規(guī)煎煮則無此效果;薄荷一般于煎藥收尾前3分鐘左右加入,若常規(guī)煎煮,會使氣味受熱散走,影響療效。
專家特別提醒:
(圖源:百度圖片)
中藥煎煮時長因方而定,不可盲目久煎。如治外感的湯劑,久煎會使藥味散失,影響療效,建議大火煎至水沸約15分鐘即可。藥品在煎煮一段時間后,藥理成分含量可能會因為蒸發(fā)和高溫而不增反減。以丹參為例,水煮90分鐘時,藥理成分的含量只相當于水煮30分鐘時的60%。還有部分藥材,切不可久煎,如山豆根,久煎會使毒性增強。
原標題:《【中醫(yī)藥宣傳】這樣熬中醫(yī)藥,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