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網訊】
據有關機構統計顯示,自今年春節以來,有超過200個常規中藥材品種年漲幅超過50%,100個常規品種年漲幅超過100%,25個常用大宗藥材年漲幅超過200%。
以云南地產藥材為例,漲幅超過50%的主要品種就有白及、重樓、砂仁、秦艽,當歸、胖大海、補骨脂、僵蠶、附子、川烏等品種;漲幅低于50%的品種有何首烏、余甘子等品種。
2023年1至6月末所發生的中藥材全面漲價事件,引起全國中藥材行業內外的高度關注,各種解讀層出不窮,筆者嘗試從另外的角度來剖析導致這次漲價的一些原因,拋磚引玉之時,更希望引起社會各階層人士的重視,以利于中藥材行業的健康發展。
宏觀經濟的低迷
為中藥材全面漲價埋下伏筆
疫情過后,國家采取了積極經濟政策以提振經濟,但是,三年的疫情,讓整個國民經濟大傷元氣,特別是老百姓普遍花光了積蓄,對疫情之下收入萎縮的窘境心有余悸,雖然疫情過去了,社會管理秩序又恢復到了正常狀態,但疫情給中國人上了生動一課,就是要在平時做好積蓄準備以防不測,且不可超前消費,兜里沒錢的日子不好過!消費觀念的變化,使許多行業呈現出需求疲軟的趨勢。
為了推動經濟早日復蘇,各地紛紛出臺針對房地產、新能源汽車、旅游等行業的刺激政策,但收效顯微。虎視眈眈的大量民間資本對各行各業搜尋了一個底朝天,發現僅有中藥材行業蘊藏著快速發財的機會。
中藥材是中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的基礎,其特點是品種多,多數品種的市場交易量都比較小,容易被資本囤積,進而實現市場價格的操作。
從2月初開始,民間資本不斷涌入中藥材行業,一些曾經有過高價歷史的品種率先成為資本追逐的目標,到后期,進入中藥材行業的資本出現過剩,部分價格長期處于平穩狀態的品種和已經明顯供大于求的品種也被貪婪的資本選中,例如三七、重樓、茯苓等等。
追根溯源,宏觀經濟低迷、大宗商品的購買力嚴重下降,促使眾多尋找投向的短線資本不得不選擇了相對穩健的中藥材。
中藥材全面漲價暴露出
國內經濟結構矛盾尚待解決
政策杠桿未發揮出積極效應
任何物資的漲價除了真實的供求矛盾之外,最主要的外力來自于社會性虛構需求,即所謂的泡沫需求,很多投機者為了實現囤貨居奇、狠賺一把的目的,往往利用各種手段進行虛假信息的炒作,以期抬高被炒產品的人氣,吸引大量投機資本進入,不斷推動價格上漲。
2023年上半年的中藥材全面上漲,暴露出我國經濟結構依然還有諸多矛盾沒有解決,各部門相繼出臺的政策措施還有不足,依然沒有發揮出積極效應。
首先,經過幾年的供給側改革,我國部分傳統產業得到了根本性的升級改造,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所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然而,在對傳統產能過剩產業進行淘汰改造時,被淘汰的無數的高能耗傳統加工業主,他們手里握有巨量的資金,這些人在沒有高新技術成果眷顧、政策積極引導的情況下,就成為了潛在的資本“盲流”,具有較大的流動性和游擊性。除了賺錢,漫無目的,對剛剛經過疫情掃蕩的宏觀經濟來說,就成為了擁有極大沖擊力的資本力量,令人遺憾的是,這股以無數人形成的資本“盲流”游蕩在資本監管部門的視野之外,無法進行有效監管。
其次,2000年以來,我國中產階層茁壯成長,這當中的一部分人盡管掌握著大量資金,但他們多數采用個人化投資,少部分采用報團取暖的方式拉幫結伙進行投資。主要方式都是生意人慣用的短平快模式。很長時間內,有關部門忽視了這部分中產階層,這部分群體沒有被宏觀政策重視過,他們通過資本投機獲得回報,不需要考慮就業、稅收等問題,從經濟監管的角度看,他們的投機行為往往游走在法律法規的邊緣,從政策杠桿設計的預期效應看,許多政策無法實現資本分流、促進創業、擴大就業、提高普通群眾收入的目的,從而導致趨利性較重的社會閑散資本扎堆在宏觀經濟的某一個薄弱點上,引發某類物資的價格劇烈波動。
中藥材產業發展失衡
2023年上半年的中藥材全面漲價
中藥材產業是在2010年前后駛入發展的快車道,2016年之后,隨著精準脫貧發展戰略的全面實施,中藥材種植業跨入大躍進時代。據報道,2020年末,全國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8938.95萬畝(含野生撫育),而2014年種植面積僅為3990萬余畝。
統計數據不一定準確,但只要是從事中藥材種植、經營的人員,都會有一個共識:既最近幾年的藥材比往年多了,為什么多了?不外乎就是政策與資本兩輪驅動的結果。
政策層面,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讓廣大農村,尤其是高寒山區,迎來了中藥材瘋狂種植發展的黃金時代。
問題來了,在種植出來的藥材越來越多的背景下,許多品種已經是嚴重供大于求的狀態,今年為什么還是發生了出乎意料的全面漲價?筆者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藥材產業多年失衡發展。
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除去應用于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的藥材和藥食同源的康養性藥材,其它板塊的藥材需求增長緩慢,在剛性需求乏力的前提下,各地政府部門和有關組織、企業借著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政策東風,不顧市場實際,瘋狂發展中藥材種植,最終多數種植戶收益低下,甚至血本無歸。
2010年至2022年十三年的時間,云南省先后上演過石斛、瑪卡、重樓、辣木、附子、金鐵鎖、紫金龍、雪上一支蒿、白及、百部、滇黃精、金果欖、山慈菇等十余個高開低走的種植好戲,每一個品種都像一陣颶風,把老百姓辛苦積攢的財富掠奪一空,然后財富集中到幕后一貫高價炒作經營種子種苗的少數人手中,這些人繼而又把這些可以撬動市場的資本不斷反復投向中藥材產業,形成惡性循環。
其實,今年上半年的中藥材全面漲價,掀起狂風巨浪的資本更多來自于中藥材產業界內,一方面是全國各地市場數以萬計的經銷商的非流動性資本,另一方面是披著生物醫藥外衣的某些上市公司和現金流充足的非上市藥企,監管的缺失,讓這些企業可以打著市場自由、經營自由的幌子,肆意攪動中藥材這一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
平心而論,這一輪中藥材全面漲價,原因復雜,既有資本緣故,也有市場原因,還有中藥材產業自身失衡發展的因素,一些品種還存在供應不足的情況。然而,主流是宏觀經濟發展到該階段各種矛盾疊加的結果,這個結果對中藥材行業的沖擊和影響將是2007年中藥材信息化之后最嚴重和最深遠的,它究竟對當下的中藥材經營模式、發展理念將帶來那些顛覆性的改變,筆者將在《中藥材全面漲價對未來的改變》一文中為你呈現。
(聲明:本文由趙輝 13618784200供稿,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天地網平臺觀點,僅供業內同行交流,本文已授權中藥材天地網刊發,因此,公眾號平臺上未聲明原創,任何網絡平臺、報刊雜志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聲明:本文是中藥材天地網原創資訊,享有著作權及相關知識產權,未經本網站協議授權,任何媒體、網站、個人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進行發布,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