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具有“治未病”的獨特優勢。在慢性病患病率持續升高的今天,中醫治未病理論在預防醫學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實踐也將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實現。
近年來,相關政策規劃的出臺,為中醫治未病的推廣普及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例如,早在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就明確提出:“到2030年,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辈⒁蟆皩嵤┲嗅t治未病健康工程,將中醫藥優勢與健康管理結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p>
2019年印發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中醫醫院設置治未病科室比例分別達到90%和100%。
以筆者所在的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為例,東方醫院開設的治未病中心設置了“慢性疾病體質調養專病門診”和“治未病經絡調理專病門診”,旨在通過治未病醫療服務加大中醫藥干預體質的力量,增強全民健康意識、提高健康素質,從根本上控制住居高不下的發病趨勢,使更多人群獲益。
盡管我國政策環境對中醫治未病非常友好,但根據筆者多年的觀察,個人認為中醫治未病的推廣和普及仍需要邁過“三道坎”。
首先,患者對“治未病”工作認知不足。
目前,部分人群對中醫治未病的認知不足,只知“治已病”不知“治未病”。誠然,“未病”狀態具有隱匿難查的特點,很多疾病的形成發展過程中,病變輕淺時并不影響人的日常生活,因此大眾“重治輕防”的觀念仍根深蒂固,對于未病養生尚重視不足。這種局面也與醫療資源緊張的現狀相關,醫務人員終日忙碌于“治已病”的疾病診療,無暇對“未病”人群開展健康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治未病的推廣。
中醫治未病亟需規范管理,擴大宣傳,提供社區技術培訓,讓百姓了解中醫治未病的診療范圍,以及健康保健的簡單操作,當疾病萌芽出現時,可以尋求中醫治未病診療,以便阻斷或延緩疾病的進程。
其次,“治未病”智能技術發展不足。
未病階段癥狀隱匿,治未病需明察秋毫,就目前的診斷技術來看,單純依靠中醫望、聞、問、切四診,對于發展治未病所需的條件還差得較遠?;蚴芡度虢涃M的限制,或因對“已病”的診斷價值不大等原因,一些高端中醫治未病檢測儀器及方法未能得到廣泛應用,使該領域的理論及研究缺乏足夠數據支撐,在具體疾病的防治上缺乏現代診療手段的有力支持。同時,體現中醫藥治未病特點的干預效果評價方法尚未完善,缺乏健康狀態連續、動態的基礎數據信息,令干預效果難以評價。
治未病亟需國家層面的相關支持,加大投入科學研究,引入大數據、智能化等前沿技術,以便使“治未病”向著“智”未病方向發展,提升人群的接受度和信任度。
再次,“治未病”療效評價體系不完善。
現階段治未病診查手段落后,評價體系尚未完善,患者的依從性和忠誠度有賴于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治未病的療效評價需從患者的臨床狀態和衛生經濟學兩方面依靠高質量科研方法加以驗證。臨床的觀察研究是新理論、新方法誕生不可或缺的途徑,對治未病而言,臨床科研目前尚不夠嚴謹完善。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加強臨床科研,雖然難度較大,但中醫人要堅持以治未病理論來指導科研的思路,重視現代檢測的結果,認真分析其與治未病的關系,相信還是可以取得一定成果的。也要不斷保持知識的更新,隨時掌握科技發展的新動向,促進自身思維的創新。
堅持做好中醫治未病工作,擴大人群的認知,使人人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中醫治未病仍然任重而道遠。
?。ㄗ髡邽楸本┲嗅t藥大學東方醫院醫務處副處長,體檢科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