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發性口腔潰瘍又稱復發性阿弗他潰瘍、復發性阿弗他口炎、復發性口瘡,是以周期性復發為特點的口腔黏膜局限性潰瘍性損害,可發生在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如唇、舌尖、舌邊緣、牙齦、頰粘膜等處,潰瘍呈孤立或多發,局部有明顯的灼熱疼痛感,發作周期逐漸縮短,可并發口臭、慢性咽炎、便秘、頭痛、惡心、乏力、煩躁、發熱、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癥狀,且潰瘍刺激影響語言、進食、心情,不同程度地影響患者的身心、工作和生活質量。
復發性口腔潰瘍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微量物質的缺乏、微循環障礙、免疫功能失調等因素有關。臨床上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有貼膜、局部注射封閉、光療的局部療法和應用激素、細胞毒類藥物的全身治療,但療效均不理想。
中醫認為,復發性口腔潰瘍屬“口瘡”、“口糜”、 “口疳”等范疇,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如《圣濟總錄》指出:“口舌生瘡者,心脾經郁熱所致也”。《壽世保元·口舌》說:“口瘡,連年不愈者,此虛火也”。
心開竅于舌,脾開竅于口;脾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散舌下;手少陰之別,循經入心中,系舌本;肝足厥陰之脈循喉嚨,其支者環唇內;腎足少陰之脈循喉嚨,夾舌本。
口唇為脾之外竅,直通胃腑,人之飲食,皆須從口而入,由口舌攪拌,經咽喉,食管送入胃中,脾胃因飲食不慎而傷,或脾胃素虛,致脾胃之運化受納功能失常,食滯不化,積而生熱;或因喜食炙煿厚味,習飲醇酒,以致濕熱內生;或因脾胃虛弱,水濕不運,積濕日久,化熱生火;或由于口腔不潔或被損傷,邪毒乘機入侵;或由于素體陰虛,加之勞傷過度,陰液虧耗,以致腎陰受損,水不濟火,虛火上炎,均可循經上攻口腔,發為口瘡,口糜,唇風等癥。
本證之發,本因濕、食停留日久,郁而化火,伏而不發,臨床若苦寒直清其火,伏邪、郁熱則難解,故常見此類病證初服有效,再服則不效,或停藥旋即又發,乃郁熱伏火在作怪。再加郁熱內生,灼傷陰液,理應滋陰;陰虛所生內火更得滋腎堅陰清熱之品以治;再者郁熱、伏火必須疏泄宣散。
臨床上在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時可采用“火郁發之”之法,不僅清熱瀉火,更需滋陰生津以清虛火,使深郁在內之火熱外散。方用瀉脾甘露飲加減治療該病,可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藥物組成:藿香、防風、蒼術、生石膏、山梔、花粉、生地、黃連、黃柏、茵陳、枇杷葉、枳實、薄荷(后下)、生甘草等。
根據患者病程長短、體質強弱及伴隨癥狀不同而隨癥加減,如陰虛甚者加天麥冬,石斛;病情反復發作者加淫羊藿補腎氣,肉桂溫補命門,引火歸元;氣血虧虛者加黨參、黃精、熟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