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只要一提到“活血化瘀”,就會不由自主的把紅花桃仁兩味中藥排在第一位,尤其是清代名醫王清任所創活血化瘀諸方,幾乎都有桃仁紅花兩味中藥。而真正將瘀血作為臨床立論最早的卻是醫圣張仲景,在醫圣張仲景的諸多方劑中,卻從未出現過紅花與桃仁同方配伍的情況,而紅花僅在《金匱要略》中出現過一次,而且還加上了“疑非仲景方”的注腳。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后人要質疑“紅藍花酒”是疑非仲景方呢?是因為,紅花在《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中都沒有記載,而作為本草專著中最早記載紅花的卻是《開寶本草》,并將它列為中品[1]。雖然西晉博物學家張華在《博物志》中記載,紅花是“張騫得種于西域,今魏地亦種之”。但是《博物志》是一本類似《山海經》的志怪博物作品,因此,作為中醫學術界,并沒有直接將它作為參考依據。南北朝時期,《齊民要術》中也記載了“種紅藍花梔子”,這也說明,紅花最遲在南北朝時間已經開始人工種植了。
《開寶本草》中對于紅花的藥效,不僅僅提到了“產后血運”,還提到了“腹內惡血不盡、絞痛”,對于用法,更是沿襲了《金匱要略》的“并酒煮服”,這波操作怎么跟《金匱要略》驚人的相似!由此反推,《金匱要略》中所載“紅藍花酒”不應該“疑非仲景方”。而且后世不少名醫都支持紅花“酒煮”的方法。東漢末年,曹操(字孟德)“青梅煮酒論英雄”,而張機(字仲景)“紅花煮酒治百病”,真是同一個時代,不同的行業,奏響“同一首歌”!
基于紅花的應用及來源,當代也有學者指出,紅花又名 “紅藍花”,漢代張仲景 《金匱要略》中已有紅藍花酒的應用;且紅花自漢代以來從地中海等地經 “絲綢之路”傳入我國,不但作為染料,也早已入藥,而從古至今所用的基原均以菊科紅花C. tinctorius為主流[2]。所以,我們再回過頭去看,就會發現,中醫最早使用紅花,還真可能就是醫圣張仲景,從《金匱要略》中所提到的紅藍花酒的主治功效中,就可以窺見一斑。原著所載,“婦人六十二種風”,以及“腹中血氣刺痛”,可以用“紅藍花酒”。而紅藍花酒的主要藥物組成是“紅藍花一兩”,煎服方法是用酒“一大升”,煎去一半,煮好的藥液采用頓服的方式,如果一劑效果不理想,可以再煮一劑。
后世醫家對《金匱要略》的研究發現,紅藍花酒可以治療胎死腹中,胎衣不下,急慢性肌肉勞損,砸傷、扭傷所致的皮下充血腫脹,褥瘡,產后惡露不盡,產后腹痛,蕁麻疹,痛經[3]等疾病。這與醫圣張仲景紅藍花酒原方主治的病機是一致的,也體現了紅花“活血通經、去瘀止痛”的臨床作用。所以,綜合歷代醫家的對紅花作用的認識,以及文獻方面的研究,紅花在中藥領域的應用,目前來說,始于張仲景,基本上是“實錘”了!
紅花這個中藥,自從正式扎根中醫以來,歷代醫家都對它頗有獨到見解。我們先來看看明代四大本草著作中,對于紅花的主要作用記載?!侗静菝审堋分赋?,紅花“惟入血分,專治女科”,并進一步指出它在女科領域的強悍作用,“下胎死腹中,為未生圣藥”,這是基于產前;“療口噤血暈,誠已產仙丹”,這是基于產后。《本草綱目》中指出,紅花“行男子血脈,通女子經水”,把紅花的運用領域,不局限于女性,男性也是可用的。《神農本草經疏》指出,紅花“乃行血之要藥”,對它后續在活血化瘀領域的廣泛應用“點醒”了謎題。《本草匯言》把前面三家的核心要義進行了歸納總結,指出,女性“臨產諸證”,“非紅花不能治”;女性“產后諸證”,“非紅花不能定”;無論男女,“氣血不和之證”,“非紅花不能調”。不難看出,紅花的作用,的確非同一般。
對于紅花的用法,《本草蒙筌》指出,“多用則破血通經,酒煮方妙”,指明了劑量稍大則破血通經之力強,而且用酒煮或者酒制效果更好;“少用則入心養血,水煎卻宜”,點明了劑量偏小則入心養血的作用較強,而且水煎服用效果更好。對于紅花的作用,綜合中藥學以及藥典,大致可以得出這樣一個規律:紅花具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的主要功效,臨床上多用于胸痹心痛、瘀滯腹痛、胸脅刺痛、痛經、經閉、惡露不行、癥瘕痞塊、跌撲損傷、瘡瘍腫痛等病癥。也就是說,紅花大部分在圍著女人轉,大部分的功效在圍著活血化瘀、通經止痛轉。然而,紅花自開始作為中藥使用以來,一直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直到清代名醫王清任,創立多個逐瘀湯,將紅花的運用推向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嶄新階段,而時至今日,無論是古今中醫,還是現代藥理,對它都是“寵愛有加”。
那么,對于紅花這味中藥,現代藥理對它研究又有哪些發現呢?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紅花具有興奮子宮,激素樣作用,抗血栓形成,興奮心臟,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血管和微循環,抗心肌缺血,抗腫瘤,抗缺血損傷及抗纖維化作用,降血脂,抗炎鎮痛,免疫調節,保護神經細胞,保護腦組織,抗氧化及耐缺氧等藥理作用[4]。藥理研究還發現,紅花能降低冠脈阻力;保護和改善心肌缺血、對抗心律失常、降低血壓、抑制血小板聚集[5];抗過敏,抗衰老,鎮靜,改善肝臟功能,改善肺臟功能等藥理作用[6]。
紅花這味中藥,在現代臨床中的應用也很廣泛,比如冠心病,腦血栓,月經不調,慢性肺心病等疾病[4];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婦科疾病,跌打損傷,腫瘤,神經系統疾病,糖尿病,流行性出血熱,胃潰瘍,突發性耳聾[5]。由于紅花的“抗凝、保護心肌、穩定血管內皮細胞、調節細胞內外鈣離子”等作用顯著,對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并發癥作用顯著[7-9]。
對于紅花的臨床運用,用量及配伍依然是秘訣。有學者通過對古代經典名方以及古今醫家對用好的臨床運用,總結出了紅花的臨床常用量為0.63~30g,如果作為湯劑的話,劑量范圍為1~30g,常用量為5~15g;如果作為丸、散劑使用的話,劑量范圍為 0.63~20.7g[10]。
對于紅花的配伍,也有一些常用藥對,比如紅花配伍丹參,可以用于治療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紅花配伍桃仁,可以治療瘀血阻絡型慢性腎臟病;紅花配伍雞血藤,可以治療腎虛血瘀型畸形精子癥,以及正氣虧虛、濕濁邪毒瘀阻腎絡所致的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紅花配伍黃芪,可以治療氣虛血瘀型不完全流產,氣滯瘀阻所致的脊髓性頸椎病痙證期;紅花配當歸,可以治療血虛血燥所致的銀屑病穩定消退期以及痰瘀閉阻日久所致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紅花配伍金銀花,可以用于治療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血熱證銀屑病等疾病[10]。
總體來說,紅花這味中藥,自出道以來,就在中醫界引發廣泛關注,從《金匱要略》到《醫林改錯》,歷代醫家對它的運用是逐漸成熟,而且它與桃仁的配伍,更是讓活血化瘀風靡中醫圈,無論是紅花在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方面的強大作用,還是紅花在抗炎抗腫瘤、抗凝抗血栓等現代運用,都能展現紅花在臨床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它還有更多可探索的空間,等待著我們去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