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說:“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厭于己。”就是說遵循自然之道,人體會健康平安;古代養生保健的話題,對現在的人同樣有啟發意義和借鑒價值;周圍的人得病了,我們要觀察、反思,他們為什么會得病,哪些人很長壽,為什么長壽,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如何長壽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就記載了關于長壽之人為何長壽的探討,即“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段話中“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這二十個字,道盡了長命百歲人的共同點。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法于陰陽”的意思就是遵循自然界時空變化的規律,與天地萬物和諧共存。對于“術數”這兩個字,專家理解不一,有人從數字方面理解,有人從養生方法上解釋,我個人傾向于“術數”是指具體養生方法,明代醫家張景岳說過:“術數,修身養性之法”。“食飲有節”和“起居有常”包括了我們常說的衣食住行。“不妄作勞”強調一個“妄”字,雖然生命在于運動,但不能勞作太過。如能做到以上要求,“故能形與神俱”,不僅身體好,頭腦也靈活,精神和形體能和諧同在,可以“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反之,如果“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則自然不能像遠古時代的人那樣活到百歲還動作不衰。
如何看待“不養生也長壽”
盡管《黃帝內經》已經明確指出獲得健康長壽的方法,我們仍常聽到這樣的笑話:有人不抽煙不喝酒,只活了60多歲;有人喝酒不抽煙,活了70多歲;有人既抽煙又喝酒,活了90多歲。對于這種現象該怎么理解?難道長壽的人生活習慣并不一定健康嗎?這時就要學習《黃帝內經》中很有智慧的一句話了,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云“智者察同,愚者察異”。
有智慧的人,看大多數、大部分,這叫“智者察同”;沒有智慧的人拿個別事件出來強調或當作擋箭牌,這叫“愚者察異”。用現代觀點來看,就是要參考大數據。《黃帝內經》時代的人不知道“大數據”這個概念,但“同”其實就是智者通過觀察,從大量信息中看到的大概率事件,從“大數據”中得出的具有普遍性、規律性的道理。智者察的是共性,是各種紛繁現象背后的本質、規律,越“察同”越能生出更多的智慧;“愚者察異”,只能看到萬事萬物繁雜的表象,不斷被各種特異性的現象所迷惑,不能看到現象背后的共同規律,越“察異”越會生出更多的迷惑。
《黃帝內經》的作者是“智者”,他總結出了絕大多數長壽之人的養生之道、長壽規律,以及絕大多數早夭之人的生活陋習、早衰規律,我們學習《黃帝內經》的養生之道,就要學習這種“察同”的智慧,觀察學習絕大多數長壽之人的共性,而非糾結于某位長壽老人特異的生活習慣。因此,我們應尊重并學習這種養生之道,“以此養生則壽”,如果背道而馳,“以此養生則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