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變化,貪涼飲冷、過食油膩甘甜食物的情況越來越多,進而使人脾氣受損,脾陽不振,導致水濕的代謝、輸布、溫化異常,體內濕氣停聚會造成許多病癥。本文對濕邪的產生原因、性質和臨床常見癥狀進行綜合論述,并從飲食、運動、保暖、居處等角度介紹防治濕邪的一些方法。
濕邪產生的原因
濕氣是長夏主氣,若濕氣淫勝,傷人致病,則為濕邪,屬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一。濕有內濕、外濕之別,其產生原因不同。
內濕
若飲食不加節制,長期進食高熱量油膩食品,或嗜食甘甜,或過量飲酒,或饑飽無常,或貪涼飲冷,均會損傷脾胃,造成水液運化、代謝和輸布功能失常,導致濕從內生,聚為濕邪?!饵S帝內經》里有“諸濕腫滿,皆屬于脾”之說。
外濕
長期陰雨天氣,或久居潮濕之地,或常冒雨涉水、水中作業、汗后濕衣未及時更換等,都可以使外在的濕氣侵襲人體產生濕邪,此為外濕。
生活中,內濕與外濕在生成的過程中還常相互影響,比如外濕困脾,也會導致內濕;而脾失健運,水濕不化,產生內濕后,也容易與外濕邪氣相互交織而加重癥狀。
濕邪的性質和表現
中醫認為,濕性具有重濁、黏滯、易傷陽氣等特點。濕性重濁在臨床癥狀上可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第一,健康舌頭的舌質應該是淡紅色,舌面上有一層輕薄的白苔,而濕氣重的人通常舌體胖大,舌苔厚膩,舌體邊緣呈鋸齒狀。第二,常有食欲下降、胸悶腹脹、惡心等癥狀,覺得食物不香甜,吃不出菜肴原有的味道。這些現象都是因為體內的濕氣傷及脾,使脾吸收飲食精微的功能降低,不能正常運化而產生。第三,全身困重發沉,感覺睡不夠或睡后不解乏,整天無精打采,懶得動彈。有些人會表現為“頭重如裹”,感覺整個頭部裹著東西,或像戴了一頂帽子,這就是《黃帝內經》所記載的“因于濕,首如裹”。第四,大便溏稀且黏,易黏馬桶,排便不爽,總有排不凈的感覺。第五,毛發和面部容易出油或面部易長痘,一覺醒來,面部發光發亮,頭發一天不洗就油膩成縷。第六,其他諸如眼睛分泌物增多、小便淋濁不利、皮膚濕疹等,也是濕氣重的表現。
濕性黏滯是說濕邪容易黏膩留滯,不易祛除。因此,濕邪致病往往病程較長,纏綿膠結,較難痊愈,所以民間也有“千寒易除,一濕難祛”的說法。
因為濕氣屬陰邪,容易阻遏人體的氣機,使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而且濕氣留滯常先困脾,使脾陽不振,不化水濕,從而產生或加重上述癥狀。
日常防護祛濕邪
飲食清淡
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吃飯不要過飽,少吃肥膩油炸食品和甜食,少飲酒或不飲酒,從而減輕脾胃負擔,增強脾胃運化能力,避免或減少濕邪的產生。
祛除濕邪的食療方法很多,主要體現了健脾益氣、疏理氣機和溫陽化氣三個原則。健脾益氣可以使自身運化水濕的能力增強,從而從根本上調治濕氣。疏理氣機可以使全身經絡通暢,有利于濕氣的祛除,就像道路通暢則車輛不易擁堵一樣。溫陽化氣就是食用一些溫性的食材以加快濕氣的發散,譬如一鍋涼水,如果鍋下無火,則水無法蒸發為氣而散發。醫圣張仲景有句名言:“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紅豆薏苡仁粥是流傳甚廣的祛濕食療方,但是很多人服用一段時間后效果并不好。這是因為薏苡仁生用性質偏寒,長期服用容易傷脾??梢杂密蜍?、山藥、蓮子、薏苡仁(小火炒至微黃色則性質轉溫)、赤小豆、陳皮、生姜各適量,加水浸泡兩小時,用豆漿機或破壁機等打成糊狀飲用,有健脾理氣溫陽的作用。此外,也可以在平時做菜時適當放入一些香料,如白豆蔻、高良姜、小茴香、花椒等,有振奮陽氣、散發濕氣的作用。還可以經常食用冬瓜、鯉魚等有祛濕作用的食物。
堅持運動
現代人們因腦力勞動居多,體能消耗減少,加上夏季多待在密閉空調房間,因此出汗較少,水液代謝的效率降低。體力勞動的減少也會導致陽氣不振、氣機不通,不利于祛濕。因此,可以適當進行跑步、快走、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等活動,促使排汗,加快代謝,振奮陽氣,從而減少體內的濕氣。
起居防潮
保持居處環境的干燥和室內空氣的流通,被子、褥子、衣服應經常晾曬,防止濕氣的侵襲。很多年輕人為了美觀而穿衣單薄,長此以往容易傷及陽氣,從而影響水液運化而產生濕氣。因此,日常要注意保暖,還可每天用40℃左右的熱水泡腳,每次15~30分鐘即可,以助長體內陽氣,亦有助于減少濕氣。
總之,祛濕氣的方法較多,盡量選擇適合自己的、能夠長期堅持的就好。如病情嚴重,應及時就醫,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