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特別重視“防患于未然”和“治未病”的預防思想。中醫藥幾千年來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人類健康和抗擊疫病作出巨大貢獻。如何提高免疫力,避免邪氣侵犯?中醫招數多,一起來看看。
①保持良好心態
《黃帝內經》云:“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人只要在心理上保持安閑清凈,沒有憂思雜念,正氣、元氣就能順從而調和,精氣神充沛,疾病就無從發生,自然能健康長壽。面對新冠疫情,有些人會產生焦慮、抑郁情緒,可通過看書、聽音樂、品茶、健身等方式來修身養性、調整心態,使自己心身愉悅、氣機順暢、氣血調和。
②生活飲食規律
《黃帝內經》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可見起居規律、勞逸適度、睡眠充足的重要性。
調補脾腎、補肺益氣是扶助正氣的重要環節。日常飲食中,可根據個人體質適量食用一些藥食同源之品,如黨參、薏苡仁、蓮子、山藥、銀耳、百合、藿香、綠豆等,且不能過量食用肥甘厚膩、辛辣之品。
③適當藥物浴足
足浴療法是通過水的溫熱作用,并借助藥物的治療作用,起到疏通經絡、透達筋骨、調和氣血、活血祛瘀、祛濕排毒、養心安神等作用,從而起到防病及養生保健效果。平日怕冷、手腳冰涼者可用艾葉50g、桂枝20g、川椒10g、紅花5g等煎30分鐘,等待降溫到42℃左右,將雙腳泡入水中,泡30分鐘左右。
④艾灸調和氣血
艾灸是中醫外治療法之一,點燃用艾葉制成的艾炷、艾條等,在身體特定穴位上施灸,可達到和氣血、調經絡、養臟腑的作用。《扁鵲心書》記載:“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余年壽矣。”日常艾灸這幾個保健要穴,能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體抗病能力。
⑤巧用穴位貼敷
穴位貼敷是應用中草藥制劑,施于特定穴位的治病方法,操作簡單,使用安全,副作用小,易被患者接受。貼敷藥物直接作用于體表穴位或表面病灶,通過經絡與臟腑密切相連,達到祛邪扶正的目的。對內外科、骨傷、皮膚、五官、婦兒等各科疾病均有療效,特別是對老幼虛弱之人、不肯服藥之人、不能服藥之癥更適合。
⑥佩戴香囊化濁
中草藥香囊為外治法,源于中醫學“衣冠療法”,具有祛濕化濁、防蚊驅蟲、安神定志、開竅醒腦等作用。制作香囊的藥材以芳香類藥物為主,如蒼術、佩蘭、藿香、石菖蒲、薄荷等。現代研究發現,蒼術有抗病毒作用,能抑制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佩蘭、藿香可以刺激機體免疫系統,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生長的作用,從而達到提高人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的目的。
⑦鍛煉防病強身
練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和健身操等,都可疏通經絡、調和臟腑氣血。此外,還可學會以下十個養生保健小妙招,長期堅持,可起到防病強身的效果。
1.發常梳
將手掌互搓到掌心發熱,然后由前額開始,手指稍松開插入發內,手掌貼頭皮往上梳,經后腦梳到頸部。早晚各做18次。常練此動作可以明目袪風,還有助于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2.目常運
閉眼片刻,然后用力睜開,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重復18次。將手掌互搓到掌心發熱,將掌心敷在眼部。常練此動作能緩解視疲勞,有助于改善近視和弱視。
3.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需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音。慢慢做36下。常練此動作可保持頭腦清醒,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齦萎縮退化。
4.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口腔里的津液俗稱唾液,中醫又稱為金津玉液。用舌頭抵住上顎或用舌頭貼著上下牙根、牙齦、牙面來回攪動,待口中津液增多,作漱口狀漱津,再將津液慢慢咽下。重復做18次。常做此動作能健脾胃,延年益壽。
5.耳常鼓
手空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后放手,重復做36次,然后雙掌從上往下搓耳18下。常做此動作有助于提高聽力,防治耳聾、耳鳴。
6.面常洗
搓熱掌心,從上往下搓面,然后雙手同時向外向頸部推按。常做此動作令臉色紅潤光澤,不易感冒。
7.頭常搖
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再往左扭動,直至恢復原位,共做18次。常做此動作令頭腦靈活,有助于預防頸椎病。
8.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于腰部,第二、三腰椎棘突間),然后反方向重復。根據個人體力做50~100下。常做此動作可以健脾胃、固腎氣,有助于防治胃痛、腰痛。
9.腹常揉
搓熱手心,兩手交叉,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揉,再反時針方向揉。此動作有促進消化、吸收,消除腹脹、腹痛的作用。
10.攝谷道(即提肛)
吸氣時提肛,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然后閉氣,維持數秒后呼氣放松。此動作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每天早晚各做36次。常做此動作有補益中氣、固精止泄的功效,對改善慢性腹瀉、陽痿早泄、脫肛、痔瘡等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