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竹、蒲公英、白芷……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西彭二中的“藥食同源科創園”里,各種草藥散發著陣陣藥香;在南川區馬嘴實驗學校,孩子們正興致勃勃地上著自然教育實踐課《小小李時珍》;在渝中區解放西路小學,同學們利用課間操時間練起強身健體的中醫功法八段錦;在兩江新區萬年路小學,中醫藥展示區內的智能機器人正為學生們講述中醫藥知識。
近年來,重慶市持續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將中醫藥的種子種進孩子們的心田。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是基于國家基礎教育和中醫藥發展的實情,為傳承和發展中醫藥所做的一件大事、好事和實事。”重慶市衛生健康委中醫綜合處處長王世純說。
撒下一粒種子 高位推動中醫藥文化融入教育體系
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教材和師資力量是關鍵。
2014年,重慶市開始籌備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由于無經可取,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重慶市衛生健康委中醫綜合處副處長劉璐表示,活動籌劃時就面臨著“無專門教材、無專業師資、無可用課時、與學生減負的提倡有沖突”四大難題。
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招募一大批懂中醫、愛中醫的教師,組成專職的專家隊伍和師資隊伍,吸納更多的教輔編寫團隊,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漫畫、故事、歌謠等形式,使抽象枯燥的中醫藥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妙趣橫生。
于是,重慶市組建了以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經典著作教研室為首的教材編寫團隊,以重慶市北碚區中醫院為主的中醫藥文化宣講團隊和以重慶市兼善中學為主的校園活動策劃團隊。經過近一年的時間,采取專題調研、專家訪談、研讀中小學課本以及向試點學校任課老師和學生家長代表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確定了試點學校課程開展形式,編撰出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教輔資料。
2015年6月,重慶市北碚區按照城鄉結合、中小學兼顧的要求,在5所中小學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北碚區政府設立了50萬元的專項資金,作為中醫藥文化資料編印、師資培訓、試點學校中醫藥文化建設等的工作經費。通過近兩年的試點,全區已逐漸把中醫藥文化融入教育體系之中。
2019年,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印發《重慶市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原則上每個區縣至少選取1所小學和1所中學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試點工作,并努力營造“信中醫、愛中醫、學中醫、用中醫”的濃厚氛圍和構建共同發展中醫藥的良好格局。
2022年,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管理局、市教委聯合組織開展了全市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示范學校評選,確定了重慶市首批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示范學校10所、培育單位3所。
培育一片新苗 多元教學喚起學生興趣
走進九龍坡區西彭二中的校園,撲面而來的是一股濃濃的“中醫味兒”。“薄荷班”“蒲公英班”“麥冬無畏班”……每個以中草藥命名的班級,都會認領一種中草藥進行種植。300多米的涂鴉文化墻生動呈現了“艾灸的起源與發展”“二十四節氣”等中醫藥及農耕文化知識。70余種中草藥制作的文創作品讓學子們感受中醫藥的魅力。
王世純介紹,以中醫藥興趣小組為支點,創建中醫藥特色班級,并以中草藥為班級命名。這樣的嘗試,近些年在重慶市的中小學校園里屢見不鮮。
筑夢林、百草堂、標本制作室、中醫藥文化圖書室、中醫藥啟蒙教育體驗長廊……在位于“中華藥庫”金佛山腳下的南川區馬嘴實驗學校里,隨處可見中醫藥元素。學校依托地域優勢,從單一的中草藥勞動實踐教育轉化為全學科融合育人。
“勞技課上我們教學生制作中藥標本;美術課上幫助學生設計獨特的自然筆記;語文課上,中草藥也可以變成課堂主角。學生們長期和植物接觸,拓寬了他們對于生命認識的寬度和廣度,從更高的角度認識生命的美好。”馬嘴實驗學校校長劉霞介紹,有了中草藥的加入,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實踐形式更加新穎。
“通過學習中醫藥文化知識,我們更多地了解了中醫、感受中醫。”江北區華新實驗小學學生阮政霖表示,通過中醫藥觀摩實踐,他和小伙伴們形成了認同中醫、崇尚中醫的觀念,增強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很高興自己能通過學習成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小使者。
地處九龍坡區中梁山的和平小學,依托校內改建的“百草園”中草藥種植綜合實踐活動基地,讓學生直接參與“百草園”的管理、種植和觀察活動;南岸區文峰小學以“藥食同源”為主題,與勞動教育相結合,構建以“學、閱、探、傳”為策略的中醫藥文化實踐活動課程;永川區大安小學則建立了古色古香的中醫館——岐黃中醫雛學館,購置中醫藥圖書和各種中醫理療器具用于學生學習實踐;沙坪壩區礦山坡小學開發的《小郎中》課程,采用“校內+校外導師制”,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愛上中醫;渝中區解放西路小學將中醫藥納入校本課程,選派優秀教師作為助教,協助上好每周兩節的中醫藥文化和實踐課,并把八段錦教學融入課堂;重慶市第八十四中學組織學生學習《全國中小學中醫藥文化知識讀本》,制作中醫藥知識小報,開展傳唱中醫藥民謠、朗誦中醫藥詩文等中醫藥體驗活動……
經過多年努力,重慶市的中小學校園已經掀起了一股“信中醫、愛中醫、學中醫、用中醫”的熱潮。
形成一種經驗 探尋中醫藥進校園的“重慶方案”
一步步“摸著石頭過河”,從思想引領到制度支撐,再到實踐探索,一套目標長遠、扎實有效的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重慶方案”逐步明晰。
在實踐中,大家發現,光講中醫藥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通過校內中醫藥知識普及與“走出去”體驗、研究相結合的方式,才能真正激發學習興趣。
近年來,西南大學附屬中學鼓勵學生參與中醫藥科研課題,并更加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為完成綜合素質實踐課題《縉云黃芩的搶救性保護和快速繁殖》,學生們跟隨老師吳春梅在重慶北碚縉云山翻山越嶺,發現了不足10平方米的縉云黃芩生長地。
“這幾年的寒暑假,學校把‘尋找家鄉的中藥材’項目作為假期綜合素質實踐的必修課程,鼓勵同學們進行研究性學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西南大學附中課程研發中心主任羅鍵說。
此外,根據學生心理、生理特點與對知識的接受度,中醫藥文化進校園試點學校按照小學低段(1至3年級)、小學高段(4至6年級)、初中階段、高中階段四個階段,分層次地安排了中醫藥文化和保健知識的講座,并且還組織學生到重慶市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重慶市自然博物館、西南大學藥學院等地參觀學習。
重慶民間醫藥博物館負責人介紹,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開展以來,博物館多了很多來參觀的學生和家長。同學們可以使用切藥刀、藥碾子、沖缽、中藥秤等多種工具,通過稱量、切割、研磨等方式,親身體驗中藥材性狀改變的神奇過程,在動手中學習中醫藥知識。
目前,重慶市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對中小學生的影響,已經開始從校內向校外延伸,中小學生對于中醫藥文化的興趣更加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