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不少人認為出汗是排毒的一種方式,于是揮汗如雨,樂此不疲。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中醫專家指出,所謂的“出汗排毒說”,其實并不是中醫的理論。
中醫學認為,心主血脈,汗為心之液,血汗同源,《血證論》曰:“汗者陽分之水,血者陰分之液,陰與陽原無間隔,血與水本不相離。”因此,中醫認為大汗傷陽,就是說如果因為某種原因,過度出汗,會令陽氣耗損,容易出現渾身乏力的情況,不值得提倡。
專家建議,應該順應天氣和身體狀況,適時外出活動,出汗多的時候,注意及時補水,才是夏季出汗不傷身的原則,下面給各位街坊推薦三款防暑又補水的養生湯。
食療方推薦
桑葉金銀花茶
材料
桑葉10克,金銀花10克,可加入3-5克白菊花或綠茶。
做法
開水沖泡或煮開10分鐘左右,放涼即可飲用。
功效
疏風清熱而止汗。適合汗多伴有口干咽痛,舌燥尿黃的人群。
黃芪燉烏雞
材料
黃芪50克,烏雞半只,紅棗2-3枚,枸杞一小把。
做法
烏雞切塊加清水,加入黃芪,紅棗,枸杞隔水燉熟,調味服食。
功效
補脾益氣、養陰益血,能補益肺氣而固表止汗。適合產后或體虛,汗出疲倦的人群。
泥鰍豆腐湯
材料
泥鰍100克,南豆腐2塊,食用油,食鹽各適量。
做法
先用熱水洗去泥鰍粘液,剖腹除去內臟,用熱油煎至金黃色,加豆腐,加水2碗煎至半碗,用鹽調味,吃魚喝湯。
功效
益氣養陰,可用于盜汗調理。
藥師有話說
中醫學將不正常的出汗,歸于汗證。汗證包括自汗和盜汗。
其中,白天稍微活動一下就出汗,稱為自汗。從中醫角度來看,自汗可因身體虛弱、氣陰兩虧,津液外泄導致。“有自汗癥狀的人常常伴有疲憊、乏力、氣短、畏寒等癥狀。不過體質陽亢熱盛也極易出汗,但此類患者出汗后往往覺得舒服,因為體內的熱、火等邪氣會隨著汗排出體外。”醫生表示。
盜汗,是以入睡后汗出異常,醒后汗泄即止為特征的一種病征。“需要提醒的是,小孩因為臟腑稚嫩,調節功能稍弱,或睡前進食,玩鬧,在入睡最初的2小時內,容易出現頭背出汗,并不需要特殊治療。但如果出汗太多,容易疲勞,就需要及時就醫的。”
醫生同時指出,此外,產婦、尤其是新產婦,生產過程中容易耗氣傷血,在產后的一兩周內,也容易出現多汗,盜汗,如果長期如此、持續不減,也應該及時治療。
其他情況,比如有的人頭部特別容易出汗,可能是體內有熱,熱邪蒸騰,迫汗外出。再比如單側身體出汗明顯,可見于腦中風后肢體偏癱的患者,與患者側肢體經絡氣血瘀阻不通相關。
不過正常人在氣候炎熱、活動、衣著過厚、情緒波動、緊張、進食等情況下出汗,屬于人體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如果因為討厭出汗,尤其整個夏季都處于空調所營造的低溫環境中,不外出運動,只待在室內,并不利于身體健康,反而容易出現身體沉重,酸懶無力,精神不振的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