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手摸、口嘗、鼻聞、水試、火試……鑒別中藥材的過程就是與藥材‘對話’的過程。”日前,北京老字號優秀傳承人、北京市東城區非遺項目同仁堂安宮牛黃丸傳統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北京同仁堂藥材鑒別專家劉天良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性狀鑒別是判定中藥質量好壞的基礎,是中藥鑒別不可缺少的步驟。
每味中草藥背后都有故事
“我與中草藥屬于自然結緣。”上世紀80年代,劉天良進入北京市醫藥學校學習中藥。從上山采藥到認識藥名、辨別藥材性狀,通過老師的講解與自己的領悟,劉天良深刻體會到不同藥材的內涵,也感受到中藥既神秘又有趣的一面。
“每味中草藥背后都有一個特別的故事,這些故事有助于快速鑒別藥材性狀、產地、品質,進而判斷藥性。”劉天良說,“比如藥材黃精,因為它的根莖形狀特別像雞頭,所以別名雞頭黃精。再比如藥材大黃,顧名思義,個頭大且顏色發黃。為什么大黃都有孔眼?因為它主要產在青海、甘肅地區,牧民在放牛的時候采摘大黃,采完后穿孔拴繩直接搭在牛背上進行晾曬。”
傳統鑒別方法是百年來的經驗總結
在劉天良看來,中藥的傳統鑒別方法是百年來老藥工的經驗總結。眼看、手摸、口嘗、鼻聞、水試、火試是六種常見的鑒別方法,可以綜合判斷藥材是否地道、采收加工方法是否正確以及種植年齡長短。如何區分外觀相似功效不同的藥材?劉天良拿常用中藥松貝舉例,“松貝是川貝中的精品,能夠止咳平喘化痰,但與小平貝外觀易混。從形狀上看,松貝是圓錐形,老藥工為其取名‘觀音坐蓮’,顏色呈灰白;而平貝形狀為扁球形,顏色發黃。二者的抱合狀態都是大瓣抱小瓣,露出的部分形似月牙,稱‘懷中抱月’,松貝從上到下都能看到月牙,平貝只有在中間部分才能看到月牙,這是二者最本質的區別。從口嘗上區分,松貝味道微苦,平貝則是非常苦。”
“當然,我個人不太建議老百姓自己到非正規藥店或醫療機構購買藥材,如需購買中藥,一定要去正規藥店,確保用藥健康。”劉天良提醒。
現代理化檢驗是對傳統檢驗的補充和印證
從事中藥材鑒別檢驗工作32年,劉天良發現偽劣藥材不計其數,他早已練就了“火眼金睛”的本領。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他發現中藥的傳統性狀鑒別方法與現代理化檢測手段相融合,可以達到對藥材的全面把控,對研究中藥大有裨益。
“現代理化檢驗是對傳統檢驗的補充和印證。”劉天良說,每味中草藥的藥性和功效都不同,而中草藥中重金屬、農藥殘留、黃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質的含量也不同,需要通過液相、氣相、質譜、薄層、滴定等手法進行理化檢測,從而進行雙層把關。“現代檢驗手段,更接近公眾認知的基本理論,也更有利于廣泛開展中藥材的現代醫學研究,幫助中醫學更科學、更持續性地發展。”劉天良表示。
作為北京市東城區非遺項目同仁堂安宮牛黃丸傳統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天良說,“安牛”(安宮牛黃丸)可用于治療腦血栓、高燒、熱病神昏等疾病,是中藥中的救急良藥,其制作過程就是追求高品質用藥的過程。劉天良說:“檢驗牛黃需要三名專家同時在現場,制藥時牛黃、麝香等貴細藥材必須放足,梔子當選紅梔子,郁金當選黃郁金,黃芩當選條黃芩,黃連當選川黃連……”安宮牛黃丸的制作過程復雜且精細。
中藥鑒別手藝要一代一代往下傳
劉天良認為,中藥鑒別不是一門簡簡單單的手藝,它關乎著廣大人民的用藥安全,不能有半點馬虎和懈怠。隨著近年來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使命感也更強了。
中藥鑒別手藝需要一代一代往下傳,劉天良收徒、帶徒有兩項“鐵規”,“首先,必須長期用心從事這份工作,切莫半途而廢;其次,必須親眼看、親手摸、親口嘗,中藥鑒別不是書本學問,而是實踐學科,再苦的藥也要親口嘗才能辨別苦味輕重。”
劉天良說,“我們要發展好、利用好、傳承好中醫藥,要守得住苦和累,把治病救人的良藥辨別手藝永遠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