蟯蟲病是由蠕形住腸線蟲寄生于人體回腸、盲腸和結腸等處引起的腸道寄生蟲病。多見于小兒,以肛周瘙癢、煩躁不安為主要表現。潛伏期 2~6周。局部表現肛周與會陰部奇癢,以夜間為甚,常影響睡眠;腹部隱痛、食欲不振、惡心、腹脹、肛門脹墜感;兒童可有煩躁不安、失眠、夜驚、驚厥或癔病發作。可出現蟯蟲性闌尾炎、陰道炎、子宮內膜炎、膀胱炎、皮膚損害、前列腺炎、結腸炎等異位損害表現。患兒入睡1~3小時后在肛門皺襞、會陰等處可找到乳白色小線蟲。清晨未大便前蟯蟲卵檢出率高。
主要治療方法為驅蟲治療。并發蟯蟲性闌尾炎者,在進行驅蟲治療同時,宜及早手術治療。泌尿生殖系統、盆腔、腹腔感染,使用上述驅蟲藥物。繼發細菌感染者,應聯合使用抗生素。
辨證論治
蟯蟲病為較古老的寄生蟲病之一。中醫學對本病認識較早,如漢司馬遷《史記》:“病蟯得之于寒濕”。隋巢氏著《諸病源候論》,專列“蟯蟲候”篇,謂“蟯蟲猶是九蟲內之一蟲也,形甚小,如今之蝸蟲狀”。在《三蟲候》又指出它的形態:“蟯蟲至細微,形如菜蟲也,居腸間”,而后各家著作中均有蟯蟲的論述。
1.脾虛濕阻
癥狀:腹痛,腹瀉,食納差,身體消瘦,四肢乏力,肛門發癢,夜間尤甚。
治法:健脾祛濕,驅蟲止癢。
方藥:六君子湯與布袋丸加減:焦術、法夏、炙甘草各9克,茯神18克,黨參、使君子、生百部、榧子、蕪荑各15克,雷丸、陳皮各10克。
2.肝膽濕熱
癥狀:腹痛,小腹不適,肛門癢甚,夜間尤重,煩躁,情緒激動,夜驚失眠,口苦,小便黃。
治法:疏肝利膽,清熱祛濕。
方藥:龍膽瀉肝湯與追蟲丸加減:柴胡、龍膽草、當歸、梔子、黃芩各9克,車前子、木通、生百部、檳榔、鶴虱各15克,蛇床子10克,陳皮、榧子各12克。
3.氣血虧虛
癥狀:蟯蟲病經治療后,面色萎黃,氣短乏力,食納差,精神不振,頭昏目眩,心慌,肛門夜間微癢,失眠。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補益氣血,清除余蟲。
方藥:人參養榮丸與追蟲丸加減:黨參、茯神、焦術、當歸、熟地;川芎、陳皮各9克,炙甘草、木香、砂仁各8克,生百部、檳榔各15克,炒杭白芍、炒二芽、烏梅各12克。
單驗方
1.使君子肉炒熟,成人每日15~30粒,兒童每日3~15粒,分3次于飯前服下。服用時使君子嚼碎后咽下,連服15天為一療程。
2.雷丸50克,研細末。5~10歲兒/每日6~9克,五歲以下小兒3~6克,連服三日為一療程。下星期后可再服一療程。
3.生百部20克,水煎服用,每日一次。
4.使君子肉25克,百部根15克,大黃3克。烤干共研細末。3歲兒童每服3克,早晚空服,連用5天。
其他療法
1.灌腸療法
(1)食醋,15~20毫升加水至6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一次,連服5日。
(2)百部根60克,煎水,每晚保留灌腸一次,10天為一療程。
(3)苦參65克,煎水,稍冷后清洗肛門或保留灌腸,每日一次。
(4)大蒜100克,搗爛,用冷開水浸24小時,過濾取汁,每晚睡前用20~30毫升保留灌腸,7天為一療程。
(5)六神丸10粒,塞入肛門內,不愈可多塞幾次。
2.局部用藥
(1)蟯蟲膏:由30%百部草浸膏、0.2%甲紫等制成。涂于肛門內及其周圍,每日一次。
(2)苦楝根皮60克,濃煎為膏,睡前涂肛門周圍皮膚,連用5日。
(3)蛇床子、苦楝根皮各1~8克,煎汁一大碗,臨睡前,熏洗肛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