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地無閑草,夜郎多靈藥”。貴州省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數據顯示:全省藥用植物資源種類7317種,藥用植物資源全國排名第二位,是全國四大中藥材主產區之一,全國四大民族藥之一的“苗藥”,有90%以上的藥材資源在貴州。
近日,在施秉縣牛大場鎮牛大場村太子參種植基地,漫山遍野的太子參已長出嫩苗。
基地負責人白洪發是施秉縣洪發中藥材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致富領頭人,于1999年開始種植太子參。牛大場村大多數村民種植太子參,白洪發向種植戶輸出技術,其中50畝至100畝種植大戶超過100戶,年入百萬元的種植大戶超過30戶。
“貴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圍繞‘四新’主攻‘四化’,加大黔產中藥材資源保護,構建多元化監測體系。”省中醫藥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產業專班相關負責人岑銳表示。
我省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數據顯示:全省初步查明藥用植物資源種類7317種,植物新物種7個、新紀錄屬2個、新分布9個,國家地理標志登記產品56個,95種道地藥材納入《貴州省道地藥材目錄(第一批)》。
作為“天然藥物寶庫”和“中國苗醫藥之鄉”,貴州已經成為全國主要的中藥原料供應基地之一。截至2022年底,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796.2萬畝,產量297.8萬噸,產值280.6億元;培育10萬畝以上種植大縣33個,建設1000畝以上基地330個,種植面積超萬畝單品46個,天麻、石斛、薏苡仁、鉤藤種植面積均為全國第一。
貴州雖然是中藥材資源大省,但面臨著規模小、布局分散、結構單一等難題,需要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與優良品種選育、中藥材產業標準體系建設、中藥材綠色種植基地建設等方面加大扶持引導。
在充分調研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管理局牽頭編制《貴州省推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攻堅行動計劃(2023-2030年)》,提出:一是實施中藥材產業效益倍增行動,開展新品種選育,建設一批道地特色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二是優化產業布局,圍繞天麻、太子參、薏苡仁、石斛、黃精、白及、淫羊藿等優勢單品,著力打造3至5個中藥材產業集群,建設林下中藥材五大產業帶,形成“一縣一業、多縣一群”產業新格局;三是做優“定制藥園”,鼓勵產地初加工企業、中藥制造企業與“定制藥園”合作,提升加工轉化率、增加種植經濟效益。
這一計劃還強調,要強化中藥質量安全監管,構建多元化監管體系。建設省醫藥綜合監管平臺,覆蓋醫療服務主要環節,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一體化監管體系,實現對公立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和藥品供應保障進行全程化監管;出臺《貴州省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管理辦法(試行)》,建成貴州中藥材質量追溯平臺。
完成中藥材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建設,我省著力建設立足貴州、面向西部、輻射全國的線上線下聯動的“道地黔藥”集散交易市場。“定制藥園”主要以大數據互聯網為基石,加強質量監督,形成覆蓋種植、生產、初加工、倉儲、銷售全過程的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和中藥材生產流通全過程追溯體系,逐步實現中藥材產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記者 杜高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