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種植業是中藥產業的第一車間。”2023年,國家藥監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藥科學監管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引起業界廣泛關注,其中規范中藥材產地加工是重中之重。
各省級監管部門近期陸續發文要求在符合GAP基礎上,加強規范中藥材產地加工行為,加強趁鮮切制中藥材質量管理。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戰略是第一要務。中藥材高質量發展,產地加工是藥材質量保證與品質提升的關鍵環節,目前也是中藥材生產鏈中最薄弱的環節。根據國家統一部署,藥材產地趁鮮加工作為藥品生產加工過程向產地前端延伸的重要環節,藥品生產企業作為購進、使用鮮切藥材的質量責任主體,越來越重視中藥材的產地加工。而政策驅動激發了產地地方政府、生產企業、基地農戶的積極性。同時,二產融入一產,也給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樹立新范式。
以點帶面技術引領質量升級
最近,多個省級監管部門陸續發布《規范中藥材產地加工(趁鮮切制)質量管理指導意見》。如湖北省提出,允許中藥生產企業在道地中藥材產地增加異地車間。可見,規范中藥材產地加工未來能有效提升中藥材質量,擴大道地藥材應用于臨床的傳承創新意識。
在國家鄉村振興政策的推動下,全國590多個貧困縣在發展藥材種植業。然而,鮮藥材不及時加工就容易霉變和腐爛,趁鮮加工成片,生產加工環節少、有效成分流失少,片型好、顏色正、成本低、質量優,也能為農民增加收益,產地政府支持放開趁鮮加工,中藥材產地加工成為新國潮。
但產地種植、加工一體化進程并非一蹴而就。專家提醒,不同基地需根據藥材的來源和屬性區別對待,不能盲目擴大品種范圍;此外,還必須認真研究每種藥材加工中的關鍵技術與質量控制的工藝流程,尤其要在減少有效成份流失上下功夫。與此同時,產地加工一體化不是產地加工與炮制環節的簡單對接,需要合理進行中藥材產地加工和飲片炮制的工藝研究及設備的配套。圍繞大宗品種攻堅,引領藥材產地加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與快速提升。
早在十年前,國藥太極在全國道地藥材產區啟動建設中藥材種植基地,并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西南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等建立技術合作,從零開始,推進“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發展模式,嚴格執行中藥材GAP,通過產地種植、產地直收、分級加工等方式從源頭掌握主動權,確保基源明確、產地穩定、質量可控、保證供應。
國藥太極中藥材種植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付昌奎告訴筆者,“中藥材初加工是藥材質量管控的關鍵一環,是提高藥效、利于包裝、儲運的有效手段。國藥太極高度重視藥材質量,以初加工帶動種植業,形成藥材種植、加工、展銷、中藥科普等三產融合發展。如建成大順中藥材核心加工廠,形成10000噸藥材的初加工能力和1000噸藥材的倉儲能力,培育成為國藥集團旗下工業企業藥材前處理‘第一車間’。國藥太極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專家團隊合作共同制定了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分級(趁鮮)加工創新技術規程等國家標準,形成‘大品牌’產地加工技術競爭力優勢。”
強化全程質控,構建優質優價語境
中藥材產地加工是中藥材生產環節中,質量保證與提升的關鍵的環節。2020版《中國藥典》收載了68個可趁鮮加工的中藥材品種目錄。2017年以來中藥材種植加工成為產業化扶貧的重要舉措。
可業界反饋,很多制藥企業并非都愿意真正到產地建立初加工基地?
“剖析原由莫過‘成本’二字。”付昌奎分析,農民自己加工,勞力、設備與生產資料等不需額外付成本;而企業自建加工基地,連一根草繩都要算入成本,且采摘期過后設備閑置率高,總體核算基地化種植加工付出的成本,平均要比農戶或合作社自己加工高出1/3以上。
作為國藥集團旗下中藥全鏈路戰略平臺企業,國藥太極肩負時代使命,帶頭深入觸及供應鏈最前端,并啟動大品種集群建設:持續做大內需量大的半夏、茯苓、甘草、蒼術、板藍根等大品種。為鞏固完善建設河北半夏基地,組織實施半夏產地產新收購與分級加工,增強源頭把控能力。同時擴大麥冬、大黃等品種分級加工規模。緊緊圍繞藿香正氣口服液、急支糖漿、通天口服液等戰略主品所需大宗中藥材和持續行情研判有價值中藥材,發展具有規模性道地藥材種植20萬畝,保障公司大品種需求和種產銷一體化經營需要。
“國家在積極鼓勵中藥材產地加工提高品質的同時,在政策上對產地加工還應給與支持。如GAP基地建設給予適當補貼,或在中成藥價格限定、中藥帶量采購中,體現優質優價。同時,國家在制定中藥標準時,應該充分考慮到需求的差異化,并建立不同層次的質量標準體系。”付昌奎建議,在需求端建立優質優價的語境,可對沖因產地加工比傳統加工帶來的相應成本的增加。
7月1日即將施行的《中藥注冊管理專門規定》規定,要加強生產全過程的質量控制,保持批間質量的穩定可控。事實上,全國政協常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黃璐琦院士此前提出《關于制定〈國家中藥材質量規范〉的提案》,就是充分考慮了藥材需求層次的差異化。以中藥材產地加工為關鍵節點,大型規范的產地加工企業形成龍頭帶動,上可推動藥材種植規范化、規模化、標準化,實現中藥材高品質、無農殘、可溯源;下可為藥廠提供品質優良、貨源穩定、價格合理的中藥材,使中藥產業鏈形成良性循環。
“雙基地建設”引領產業蝶變
國家要求進一步促進中藥材生產加工與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結合,國藥太極思考的更深刻,已牢固樹立將藥材種植基地與加工中心打造為藥品(飲片)生產企業第一車間的意識。
“十四五”期間,國藥太極中藥資源版塊堅持以“雙基地建設”為本,增強源頭把控能力。在全國七大道地藥材產區全面布局,踐行種植基地的“5230”(即50個品種,20萬畝基地,30個加工中心)工程,控制中藥材資源高地。具體來看,即啟動大品種集群建設,搶抓分級(趁鮮)加工機遇,力爭做大中藥材50萬噸規模,培育不低于10個千噸級大品種分級加工與儲備經營。如重慶大順加工半夏、紫蘇,云南寧洱加工茯苓,四川三臺加工麥冬,四川眉山加工川芎、澤瀉及內蒙扎蘭屯加工蒼術、板藍根等形成規模化,成本最優化。截止目前,國藥太極中藥材種植基地版圖已覆蓋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和華中地區,藥材種植規模達13萬畝,建成4個初加工中心、1個趁鮮分級加工中心、10個規模化種植基地中藥材種植大品種11個。
走進國藥太極半夏、白芷、茅蒼術、大黃等品種加工基地,農戶成為上游供應商,合作社變成初加工廠,當地農民在基地有條不紊地對中藥材進行分揀、晾曬、剪切。在此前,這里種的還是馬鈴薯、油菜等傳統農作物。
“農民通過自家土地流轉,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愿望。這些舉措還有力控制了采購成本,為客戶提供更有競爭力的高質價優產品,有效提升了公司中藥材經營水平。尤其是升級重點加工中心成為具備飲片生產的策源地,提供成藥、飲片、配方顆粒企業生產用優質原料來源地,共同開發培育成為生產企業第一車間。”付昌奎表示,通過系統打造中藥資源競爭力,提升“種研產銷”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國藥太極將繼續發揮“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引領作用,立足重慶、布局全國掌控上游中藥資源規模,形成絕對領先優勢,撬動千億級中藥資源市場,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和中藥農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