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扶持政策推動下,中藥材資源從種子種苗繁育、規范化生態種植、科學采收加工、全過程質量追溯,到助力鄉村振興等環節全面蛻變,推進了中藥產業鏈路整體階躍,激發了經營主體創新的澎湃動能。作為國藥集團旗下中藥全鏈路戰略平臺企業,國藥太極在發力中藥研發的同時利用自身優勢不斷升級產業鏈,建成一批符合GAP、GMP標準的中藥材種植/加工基地,形成的產業帶動、技術帶動、就業帶動、品牌帶動、文化帶動“五帶一體”的三產融合及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的模式具有重要的產業示范效應。頭部企業肩負時代新使命,中藥材資源高質量發展邁向新征程。
國家藥監局以2023年1號文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中藥科學監管促進中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強調中藥材生產加工要與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結合。可以預見,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將深度融入鄉村振興國家戰略。
踏春而來,國藥太極作為“世界500強”中國醫藥集團成員單位,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奮勇爭先。“目前,集團通過自建、共建的方式已建立30萬畝種植基地、5大加工基地,涉及品種50多個,覆蓋全國20個省區,不僅保證了生產經營所需的中藥材及飲片質量,也帶動了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推動了鄉村振興建設。”國藥太極中藥材種植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付昌奎近日受訪時稱,國藥太極正在用實際行動踐行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國家樣板。
因地制宜,牽穩藥材興農“牛鼻子”
開發中藥材資源是鄉村振興的良方。2020-2022年,農業農村部先后在全國七大道地藥材產區啟動建設吉林長白山人參、廣西羅漢果、浙江浙八味、河南懷藥、安徽四大皖藥、湖南湘九味等9個中藥材產業集群,已支持建設近90個以中藥材為主導產業的農業產業強鎮,鄉村振興進入實質性提速階段。
據行業專家調研發現,很多貧困縣獨特的生態環境孕育著豐富多樣的藥材資源,全國半數以上貧困縣均具備將藥材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的基礎,若通過規模化中藥材種植、加工,既能有利于中藥材規范化、標準化管理,更有利于與鄉村振興加速融合。
“截至目前,國藥太極在四川三臺(麥冬種植基地)、內蒙古(蒼術種植基地)、吉林白城(板藍根種植基地)及山西(地黃、黃芩、連翹種植基地)等中藥材產區建成30萬畝的規范化種植基地。其中,半夏、金蕎麥等大品種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已位居全國首位。以半夏為例,國藥太極的總產量到2022年底已突破5000噸。”付昌奎介紹,國藥太極的半夏、蒼術、金蕎麥、前胡、紫蘇等六個品種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全國第一。
國藥北蒼術種植基地。
國藥太極紫蘇種植基地。
國藥太極前胡種植基地。
據悉,國藥太極結合自身產業優勢及產區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的地理環境優勢,已在重慶涪陵坪山、萬州等10個深度貧困區大力發展前胡、紫蘇、金蕎麥及厚樸等中藥材種植產業,為急支糖漿、藿香正氣口服液等戰略主品提供優質的原料,并實現精準產業興農。
共擔共享,一體化經營增智增收
通過規模化種植,偏遠地區很多農戶嘗到了甜頭。據付昌奎介紹,在地處西部的重慶市涪陵區,國藥太極通過建立“兩個保護價、一份質保金、一條利益鏈”的風險利益共擔共享聯結機制,建立“保護價+隨行就市”價格調節機制,帶動涪陵全區25個鄉鎮種植中藥材9.3萬畝。探索完善“企業+合作社+農戶”一體化經營體系,實現利益聯動,利益共享,全區入股農戶達3.1萬戶,實現人均增收1250元。
更為典型的是,在河北省南和縣三思鄉東大村的半夏、金蕎麥種植基地,通過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種植及加工模式,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讓農民變工人,在帶動農民共同致富的同時,專業種植技術水平的大大增強,全面實現企業和農戶的“雙贏”。
當春時節,東明中藥材種植合作社社員老劉在其半夏種植基地告訴記者:“我們農民做夢都想不到,今年種植中藥材每畝地能凈賺15000元,這都是村里合作社與國藥太極帶頭合作的結果,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據悉,不止是河北南和、重慶涪陵,在內蒙古扎蘭屯、湖北恩施、安徽亳州、甘肅隴西等全國七大道地藥材產區,都有國藥太極“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發展模式的成功典型。由農民或合作社出土地、出勞力,企業出資金、出技術,把農村作為第一生產車間,讓農民變成產業工人。通過“合作社+公司+基地+品牌+藥農”新型農業產業化模式引導農民土地入股、土地流轉等方式與經營主體合作,通過保底收購、分紅等產投融模式形成利益共同體。
而這一模式的吸睛點在哪?專家剖析,一是要有像國藥太極這樣的大型龍頭企業提供技術支撐;二是要有資金保證;三是要有集約化、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等一條龍式產銷服務。企業作為“龍頭”對接市場銷售,合作社作為“龍身”銜接企業與農戶,農戶作為“龍尾”進行種植加工,三方協同發展不斷釋放疊加效應,農村生產力不斷得到提高,真正通過產業“帶富”群眾,推動“領跑”鄉村振興的產業之路越走越寬闊。
三產融合,央企爭做鄉村振興“排頭兵”
近幾年,國藥太極緊緊抓住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機遇,堅定不移發展壯大“中藥第一車間”,大力發展以半夏、厚樸、金蕎麥、紫菀、前胡、茯苓、板藍根、黃柏等20個大品種為主導的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堅持育苗、種植、加工、交易、產品研發、品牌營銷“六位一體”的發展方向,推動一二三產業聯動融合發展,豐富鄉村振興的內涵。
鄉村強鏈補鏈,龍頭企業發揮著引領作用。然而,貧困地區種植藥材面臨的首要難題是技術缺失,包括種植技術、加工技術。“技術興農是拓寬致富路的關鍵。”付昌奎稱,國藥太極通過良種選育、繁育藥苗在含量、產量等方面具備突出優勢及標準化加工優勢,免費為農戶輸送種子種苗、繁育栽種、管理技術、加工技術、質量檢測技術等,通過專家及專業技術人員現場集訓,帶領農戶從品種選擇、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技巧、加工技巧等方面掌握藥材種植加工專業知識,幫助農戶提高就業技能,提升認知與經營水平。
其次,尋找市場則是農民種植藥材的另一苦惱。國藥太極與村集體合作社合作,優化資源配置,利用自身產業鏈優勢、渠道優勢、品牌優勢合力激發市場活力,打通產業振興“最后一公里”。“解決銷路問題,一則央企自身對藥材資源需求大,僅國藥太極就在8個省市開展集團所需20個大品種藥材的種植。”付昌奎稱,按照“3G一碼(GAP、GMP、GSP和質量追溯碼)”,應根據市場需求多元化布局。二則企業全產業鏈發展的需要帶動需求。
2015年以來,國藥太極在重慶12個區縣建立藥材種植基地10萬余畝,惠及3.5萬農戶。“十四五”將充分依托種植基地品種集群優勢,在道地產區協同建立中藥材分級(趁鮮)加工中心,重點建設1個核心中藥材加工廠和河北南和、甘肅張掖等30個租賃或合建多種方式的加工中心,升級重點加工中心成為具備飲片生產的策源地,成為中成藥、飲片、配方顆粒企業生產優質產品的原料來源地,滿足外部不同的多元化市場需求。
更深層次講,鄉村振興應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國藥太極在重慶涪陵大順鄉建立的“雙基地”(藥材種植基地/加工基地)以“農業景觀化、景觀農業化、藥食同源”為原則,以“公司+民俗+村委+農戶”模式打造出集良種繁育、藥材種植、藥材加工、藥材展銷、中藥觀賞、中藥科普、康養民俗為一體的中藥產業示范園。
在付昌奎看來,中藥材種植應避免“一縣一品”的布局,多元化實施產業興農。落實鄉村振興核心在“二產”,而屬地加工是最有效的落地方式,既解決藥材產地乘鮮加工的需求,增加農村就業,提高農民增收,增加地方稅收,實現產業鏈、價值鏈與利益鏈融合,又能結合農村特色共創農文旅融合的示范園。作為國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國藥太極通過中藥材分級加工、文旅融合等方式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提升中藥市場競爭力,打造中藥材示范化種植加工生態產業、富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