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隨著種植技術的突破,很多水果、中藥材都實現了人工種植,尤其是中藥材,有越來越多的農民投入種植。作為第一批種植的農民,總能吃到不少紅利,而且現在很多中藥材的價格不斷被開發出來,市場需求量也在不斷的擴大,是一個值得考慮的種植方向。
所以這幾年不少農民都在嘗試中藥材種植,都想要從中獲取不錯的收益,只是種植必然有風險,行情波動總會存在,高收益是有不少運氣成分的,虧損的也不在少數。
中藥材作為農產品的一種,種植戶們最先想到就往往是銷路問題,所以一般都是當地有人種了,就跟風種植,產量大了就會吸引來客商收購,有種抱團取暖的感覺。不過這種方式也容易出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形態,當種植的藥材整體產能過剩,行情陷入低迷的時候,就沒有一個種植戶是無辜的。比如梔子、覆盆子、三七、三葉青等,被人工大規模種植后,行情已經低迷了很多年,直到最近梔子的行情才有所起色,當仍沒有達到種植戶的期望值。
梔子又名山梔子、黃梔子等,人們經常見到的是用作綠化的梔子,開著白色的花朵,還有一首《梔子花開》曾經給人留下些許印象。梔子入藥的部位是它的果實,平時比較少有人會去關注它,因為即使是入藥,也很少以梔子果實的形態出現,而是加工提取其中的一些物質,所以很多人都是聽過它的名字,沒見過果實,甚至連梔子花也沒有見過。
梔子適應性強,在南方很多省份都能生長,目前種植的主產區在福建、江西、湖北、四川,并前兩者面積較大,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產業鏈,每年都會有客商前來收購,種植戶也基本不同擔心銷路,只是價格就一言難盡了。
由于入藥的是梔子果實的干品,具有一定的耐儲性,行情往往受到庫存量和新一季的產量的影響。所以遇到行情差,但又不想賣,就會有一些種植戶選擇存起來,等待時機賣出,這是梔子的優勢,也是無奈的做法。
現在距離2011年的一斤21元(干品)高價,已經過去10的時間了,期間行情雖不斷波動,但前3年(2018、2019、2020)梔子一直處于一斤5、6元的區間,而鮮品的收購價格則只有1.6元左右,很多種植戶都懶得采摘,因為這樣的價格扣掉管理成本和采摘工錢,幾乎沒有利潤可言。
直到今年,梔子的價格才開始有所上漲,干品價格突破10元/斤,現在鮮果收購價達到了2.7元,漲幅接近70%。而漲價是建立在持續的低價,很多種植戶疏于管理以及極端天氣造成的減產,新貨供應量減少,讓庫存貨得到了不錯的消化。現在庫存貨少了,商販們開始積極收購,但無奈于今年的梔子也是減產的,受年初倒春寒影響,福建、江西等地的梔子產量比去年更低了,部分果園的產量僅剩往年的20%。
現在梔子的收購價上漲,但卻沒有激起種植戶的種植和采收的積極性,即使是有貨也不想賣了。問題出在產量太低,收不了多少上來,扣掉采摘工錢,收入也是少的可憐,還有不少種植戶對梔子已經沒有了期望,轉而發展其他農作物,轉移了重心。如今梔子發展成這樣,與很多種植最初的想象差距很大,畢竟要種植5、6年才能采收,現在的價格在他們看來也還是很低,所以沒有了積極性,也就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