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行業痛點:不按時節采收,影響藥效
上篇談了中藥材行業種植方面亂引種,離開道地產區隨意引種,道地藥材變成非道地藥材對醫藥行業發展的影響,下面談論一下中藥材行業另一個痛點:不按時節采收。
所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春天播種,秋天收獲,這是我們大家都懂得的道理,只有在合適的時節采收,才能有好品質,高質量的產物。中藥材也是一樣,不但要種對地方(道地產區種植道地藥材),而且要采在時節。提前采收或者延時采收都會對藥材品質,藥性產生很大的影響。
根及根莖類、莖木類藥材的采收:此類藥材的采收多選擇在秋、冬季節及春初發芽前。此時藥材中貯藏的營養物質最豐富,通常有效成分含量也比較高。如桔梗中皂甙的含量以4月份返青前最高(10.17%),隨著地上植株的不斷生長發育,根中皂甙的含量呈不斷下降的趨勢,10月份時最低(4.19%),以后又逐漸回升。又如甘肅一帶黃芪采收一般在9月中下旬采收為佳;當歸采收一般在10月落霜采收最佳。
果實種子類、花類藥材的采收:花類藥材多在含苞待放,即花朵將開未開時采收;果實種子類藥材則在自然成熟或將近成熟時采收。如豬牙皂中皂甙的含量,在7月份果實剛成形時采收皂甙的含量為20.02%。隨著果實的進一步成熟皂甙含量也逐漸升高。10月份以后果實充分成熟,皂甙含量到達最高,為38.53%。又如不同發育階段的金銀花,其氯氨酸的含量也呈動態變化,幼蕾(2.16%)>成熟蕾(1.67%)>花期(1.40%),但由于幼蕾質量不穩定,性狀欠佳,產量少,采收還是以成熟蕾為佳。
葉類藥材的采收:葉類藥材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開花前或果實未成熟前采收。此時葉中營養成分最豐富,有效成分含量也比較高,如艾葉、番瀉葉、臭梧桐葉等。如7月份采收的酸棗葉中總黃酮、蘆丁的含量分別為1.96%、1.82%,而10月份采收總黃酮和蘆丁的含量明顯升高,分別為2.76%和2.257%。另有報道類葉番瀉葉和卵葉番瀉葉在90~150 d生長中蒽醌甙分布規律,證明幼嫩小葉生長至0 d左右時,葉中含蒽醌類成分最高,此時是其生長最旺盛期。
導致不按時節采收的原因:
主要原因藥農趕藥材行情,現在種藥主要靠價格調節,當每年鮮貨價格低廉時,藥農一般不會急著采收,因為賣不上好價,但是如果鮮貨價格價高或者某種中藥材價格有上漲趨勢,勢必會促進藥農售賣的欲望而加快采收,進而不按照時節采收,提前采收賣好價。
原因之二是天時地利所致,采收中藥材需要很大的勞動力,另外采收時間較為短暫,很多藥農按時節采收就會因為采收時間短而無法完成采收,會導致收入減少。為了有更多的收入,因此會提前進行采收。
總之,中藥材品質和采收時間關系密切。正如元·李杲謂:“……根、葉、花、實,采之有時……失其時,則氣味不全”。又有“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采回當柴燒”的農諺,說明適時采收對保證臨床療效的重要性。關于這問題,應該引起廣大藥學工作者的重視,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強對影響藥材有效成分含量的各個因素的研究,研究藥材有效成分含量變化規律與產量的關系,找出每種藥材的最適宜采收時間,對于提高中藥材質量,保證臨床療效,保護和擴大藥材資源,將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