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將皮膚瘙癢分為5類,針對不同證型,可選用這些中成藥治療

 
樓主   帖子創(chuàng)建時間:  2021-09-13 15:36 回復:0 關注量:91

皮膚瘙癢是走進皮膚科的患者最多的主訴,盡管常見卻又難解決。這是因為引發(fā)皮膚瘙癢的原因很多。中醫(yī)認為,癢是由于燥邪、風邪、濕邪等因素作用于肌膚所致,也有因血虛所致瘙癢者。了解常見瘙癢性皮膚病的發(fā)病原因,有助于更好地對癥治療。




皮膚瘙癢的原因分為內因和外因


皮膚瘙癢癥指自覺瘙癢而無原發(fā)損害的皮膚病。患者常因搔抓使皮膚出現(xiàn)抓痕、丘疹、血痂、色素沉著、濕疹樣變及苔蘚樣變等繼發(fā)損害。該癥的病因尚不明了,西醫(yī)認為,皮膚瘙癢癥的發(fā)生與糖尿病、肝病、腎病等基礎疾病有關, 同時還與一些外界因素刺激相關,如寒冷、溫熱、化纖織物等。中醫(yī)認為,素體不足,陰血虧損,又感風邪,郁于皮膚腠理,邪正交爭,邪盛正衰,從而導致全身皮膚瘙癢不適。


那么具體而言,皮膚瘙癢的病因有哪些呢?


中醫(yī)將皮膚瘙癢分為5類


在中醫(yī)理論中,皮膚瘙癢與稟賦不耐有關,六淫侵襲、情志內傷、飲食不節(jié)或肝腎虧虛等各種因素引起氣血虛弱,或風熱化燥,或血熱內蘊,均可導致該病的發(fā)生。


1、風寒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云:“《素問》云風邪客于肌中,則肌虛,真氣發(fā)散……則為癢也,所以風疹瘙癢,皆由于此”。當遇到氣溫突然發(fā)生改變或者天氣比較寒冷時,患者的皮膚瘙癢癥會愈加嚴重,遇到天氣比較熱或者出汗時,癥狀會稍微緩解。


2、血虛


《丹溪心法》曰:“諸癢為虛,血不榮于肌腠,所以癢也。”血虛多見于年老患者,秋冬季節(jié)易發(fā),常見癥狀有皮膚干燥、脫屑、苔蘚樣變,多伴有血虛證;舌質淡、苔少、脈沉細或緩,如慢性皮炎。


3、血熱


《臨證指南醫(yī)案·瘡瘍》指出:“血熱風動,膚癢?!闭f明瘙癢與熱的關系密切。血熱者可見面紅唇赤,皮膚灼熱刺痛,癢痛相兼,撓破表皮有鮮血滲出,多伴有熱癥。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滑或數,如急性皮炎。


4、風濕


多發(fā)生于外陰、肛門、陰囊等處,這些部位的皮膚腫脹,有時還出現(xiàn)皮膚糜爛、有滲出液等。由濕邪引起的瘙癢多是纏綿不斷,多伴有脾胃失和證。舌體胖、苔白、脈多沉緩或滑,如濕疹。


5、風盛


風邪盛者瘙癢發(fā)病急,瘙癢劇烈,游走性強,泛發(fā)全身,變化快,癢無定處,時癢時休,多伴有外感證,如蕁麻疹。




治療皮膚瘙癢,可對癥選擇這些中成藥


通過上文可知,皮膚瘙癢不同年齡人群均可罹患,劇烈瘙癢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可繼發(fā)抓痕、血痂、濕疹樣變等損害。在采用中醫(yī)治療皮膚瘙癢癥時,要針對患者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滿意效果。


1、血虛風燥型


此證型以老年人多見,一般病程較久,可見皮膚粗糙肥厚,干燥脫屑或皸裂,痛癢劇烈;伴心悸氣短,頭暈乏力,面色蒼白,四肢酸懶;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或濡等癥狀。此因血虛肝旺,化燥生風所致,治宜益氣補血,祛風止癢;方用當歸、黃芪、生熟地、天麥冬、升麻、白蒺藜、郁金、柴胡、枳殼、浮萍、夜交藤。


2、脾胃濕熱型


脾胃濕熱型瘙癢大多由于脾失健運,蘊濕不化,濕熱下注而成。患者肛周、外陰等處,皮損處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瘙癢,皮膚紅腫疼痛,或見膿皰、破潰、糜爛、滲液。全身癥狀有口苦胸悶、大便溏而不爽、尿赤短少、氣味較重、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治療以清利下焦?jié)駸釣橹?,宜用金銀花、蒲公英、徐長卿、苦參、地膚子、菖蒲、茵陳、白蘚皮、土黃連、紫花地丁、木香、土茯苓來清熱解毒,祛濕止癢。


3、血熱熾盛型


血熱熾盛型瘙癢一般發(fā)生在夏季,因熱毒盛而有皮膚瘙癢。皮膚表現(xiàn)常見灼熱感,瘙癢難以遏止,天氣比較寒冷時會有所緩解,遇到熱天瘙癢更嚴重,患者常常連續(xù)、強烈地搔抓至皮破血流方才住手。日常會有心情浮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等表現(xiàn),舌質紅或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或弦數等。治療時以清熱治本為主。方用當歸、生地、蟬衣、知母、苦參、白蘚皮、紫草、槐花、丹皮、凌霄花、牛蒡子、薄荷。




總結


在臨床上,很多種皮膚病都會引起皮膚瘙癢, 如蕁麻疹、銀屑病、濕疹、皮膚瘙癢癥等。瘙癢可以泛發(fā)全身,也可局部發(fā)生;有輕、有重;可持續(xù)、可間斷、可陣發(fā)。采用中醫(yī)進行治療皮膚瘙癢,要根據瘙癢病因再確定采取哪種治療方式。因此,出現(xiàn)皮膚瘙癢決不能等閑視之,不要“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應積極尋找病因,對癥下藥,去除誘發(fā)因素。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