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腎功能衰竭的幾味主要中藥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2-02-21 16:03 回復:0 關注量:141

01


生黃芪


黃芪,味甘,性溫,歸肺、脾二經。具有益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排毒生肌之功。


由于慢性腎病常見肺脾腎氣虛,并常因脾虛濕蘊而致水腫等證。使用黃芪主要取其健脾益氣,利水消腫之功,故以生者為宜。


臨床應用指證:神疲乏力,懶言少動,動則氣短,自汗,易外感,面部虛浮晄白,舌淡有齒痕,脈細無力。


常見病證: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慢性腎盂腎炎、糖尿病腎病及虛勞,表現為肺脾腎氣虛者。


黃芪除有良好的利水消腫之功外,并有良好的消除蛋白尿和改善腎功能作用。


臨證時,與太子參或潞黨參、生白術、川續斷、桑寄生配伍,以健脾益腎補氣,主治脾(肺)腎氣虛證;與制首烏、枸杞子、生地、太子參、生白術配伍,以益氣養陰,主治慢性腎病氣陰兩虛證;


配伍防己、生白術、連皮苓、生薏苡仁等,主治氣虛水腫;配伍當歸,補氣養血,主治氣血虧虛及低蛋白血癥。


《本經逢源》提出:黃芪同人參則益氣;同當歸則補血;同白術、防風則運脾濕;同防己、防風則祛風濕。


該藥在臨床常用30~50g,最大用量100g,使用時常與陳皮、半夏配合使用,防其助濕滋膩礙胃。


02


大 黃


大黃是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莖,味苦,性寒。歸胃、大腸、肝、脾經。具有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功效。


《本經》認為其“主下瘀血、血瘀、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大黃生用瀉下作用較強,熟用則瀉下作用較緩而偏于瀉火解毒,清利濕熱。張景岳將生、熟大黃總結為:“大黃,欲速者生用,泡湯便吞;欲緩者熟用,和藥煎服。”


慢性腎衰時正虛邪實,腎元衰竭,濕濁(毒)潴留,應用大黃取其通利逐瘀,蕩滌胃腸,清除邪濁之意,不能單純理解為以通大便為目的的“導瀉療法”,而且也不是西醫導瀉所能類比或替代。


此外,大黃有祛瘀止血作用。《血證論》曰“大黃為血家圣藥”。腎衰過程中,多有瘀血、出血之證,用血家圣藥的大黃,甚為對證。


現代醫學也證明,腎臟疾病中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高凝狀態,腎衰時,這種高凝狀態更為顯著,并成為腎功能惡化的主要因素。


活血化瘀也是治療腎衰的主要環節之一,這與大黃具活血化瘀作用而獲效相符合。慢性腎衰時在口服扶正基礎方中宜配合制大黃,灌腸時宜采用生大黃。


因為慢性腎衰常伴見胃失和降、脾運失健,生大黃味苦性寒,恐其口服性猛力專,傷及脾胃之氣,有虛虛之虞。


口服方藥中常以健脾益腎為基礎方(如保腎片),配合制大黃泄濁逐瘀,并可配伍澤瀉、車前子、連皮茯苓滲利泄濁;配合澤蘭、赤芍、牛膝活血化瘀;配合昆布、海藻、牡蠣活血利水,收斂毒邪。


對慢性腎衰早、中期患者可采用生大黃為主的保留灌腸療法,在不增加腸道負擔的情況下,通過藥物灌腸的方法協助濕濁毒邪排泄。保留灌腸方為:生大黃15~30g,蒲公英30g,生牡蠣30~50g,六月雪30g,生甘草5g。


大黃的用量無論口服或灌腸均須根據患者的體質、精神狀態及大便次數進行調整,以保持每日大便2~3次為度,不可瀉下太過,以免出現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加重病情。


且患者灌腸期間,口服的辨證方中不入制軍,待灌腸療程結束,口服方中再佐以解毒活血之制軍。保留灌腸療法仍屬輔助療法之一,不能久用,待2~3個療程后宜暫停使用一段時間。


對體質虛弱,心脾功能皆差者慎用或不用,反對“大黃化”治療方法,即同時口服大黃復方、靜滴大黃制劑、灌腸大黃導瀉等,上述方法能引起患者正氣大傷,促進病情惡化。




03


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系菌類植物子囊菌綱肉座目麥角菌科蟲草真菌,寄生在昆蟲麟翅目蝙蝠蛾科的蟲草蝙蝠蛾幼蟲體的混合體。


其味甘性溫,具滋肺、補腎作用,是我國傳統的補腎壯陽藥物。《本草綱目拾遺》謂其“功與人參同”,“能治諸虛百損”;《藥性考》曰“味甘性溫,補精益氣,專補命門”。


中國民間早有采用冬蟲夏草與雞、鴨、魚、肉燉食以補肺益腎的食療方法,歷代醫籍也多有記載。


全國著名中醫腎病專家鄒云翔教授在1955年出版的《中醫腎病療法》中,就介紹了運用冬蟲夏草治療腎結核及尿毒癥的經驗體會。認為冬蟲夏草顯其冬夏二令之氣化,感陰陽二氣而生,能補肺陰納腎陽。蟲能補下焦之陽,草可益上焦之陰,常以此藥治療腎臟病,這是冬蟲夏草治療尿毒癥的最早應用,我們在臨床也常應用該藥治療腎功能衰竭。


臨床觀察顯示,在中藥辨證論治基礎上加用冬蟲夏草可提高慢性腎衰治療效果,單用蟲草煎服或打粉沖服也有療效。


有些慢性腎衰患者經中西藥治療無效,或一度有效,但繼續治療,療效無法提高,以冬蟲夏草煎湯服用,大部分患者可見腎功能改善,而蟲草菌絲制劑也有類似作用。


現代醫學也證實冬蟲夏草具有改善腎功能,減輕蛋白尿,調節免疫,糾正蛋白質、氨基酸代謝紊亂多種作用。


特別對急性腎功能衰竭、藥物腎毒性損害及小管間質病變患者,具有較好的防治作用,可加快損傷腎小管上皮細胞的修復與再生,減輕病變,縮短病程,在慢性腎功能衰竭治療中療效亦高。


我們常用劑量為冬蟲夏草粉每日3g,分3次吞服;或以蟲草每日3~5g(最多10g)煎湯頻飲,飲湯后服用蟲草。


04


菟絲子


味辛、甘,性平,入肝脾腎經,具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固胎止泄之功。


該藥陰陽雙補,益陰而不膩,溫陽而不燥,倪朱謨在《本草匯言》中說“菟絲子,補腎養肝,溫脾助胃之藥也。但補而不峻,溫而不燥,故入腎經。虛可以補,實可以利,寒可以溫,熱可以涼,濕可以燥,燥可以潤”,從而平補脾、肝、腎三臟。


我們臨證中常用于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等以腎氣虧虛,精微不固為主的患者,臨床表現為腰膝酸軟,小溲頻數,夜尿多,無尿痛,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常與制首烏、太子參、茯苓等配伍,如保腎片,以補益腎元,調攝陰陽,健脾和胃,用以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與黃芪、黨參、金櫻子等配伍,以益氣固攝,用于蛋白尿及多尿者以腎虛失固為主要表現者。


臨床常用量15~30g。


05


車前子(草)


車前子,味甘,歸肝、腎、膀胱經。車前草性寒,具清熱利尿,涼血解毒之功。在腎病中主治熱結下焦膀胱,小便不利,尿血,目赤,咽痛等癥。而車前子味甘淡,性微寒,具清熱利尿,滲濕止瀉作用。


對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糖尿病腎病出現下肢及面部水腫,小便量少者臨床宜選車前子;而以膀胱濕熱表現為主者,則選車前草為多。


配伍應用:


車前草與萹蓄、瞿麥、鴨跖草、黃柏等合用,治尿路感染而致尿頻、尿急、尿痛;與白茅根、大薊、小薊、薺菜花等配伍,以涼血止血,治療血尿。


車前子配合茯苓皮、白術、澤瀉、生薏苡仁,以滲利化濕,泄濁排毒;配合冬葵子、金錢草、海金砂、滑石等,通淋排石;


配合菊花、石決明治其肝火上炎的目赤眩暈;配合茯苓、白扁豆、馬齒莧等治療泄瀉,尤其適宜小便不利的水瀉,取車前子淡滲利濕,利小便而實大便。


臨床常用量為15~30g。


車前子屬淡滲利水之品,水濕、濕濁證時可輕藥重投,常用劑量為30g,其利水性緩,無攻逐利水之劑損傷正氣之虞,故時常應用。


鄒燕勤國醫大師在中醫藥治療腎病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在腎臟疾病的防治過程中,注重辨證論治,強調腎氣在腎病和人體其他雜病中的重要性。鄒師認為維護中氣與維護腎氣一樣重要,將“治未病”理念貫穿于整個疾病的防治過程中,為腎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筆者有幸隨師臨診,現將鄒師治療腎病之經驗總結如下。


1.腎氣不足,補腎固體


對腎病病機,鄒師確立了腎氣不足的論點,認為腎病起因不越內、外因兩端,內因主要指人的腎氣,外因是指外感諸邪、瘡毒、藥毒等。腎氣充足,一是指腎之精氣陰陽充盛,二是指腎陰腎陽的功能正常。但凡腎氣充足,即使外感六淫或瘡毒,一般都不至于發生腎病。正如《靈樞·百病始生》“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


鄒師認為,腎氣,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人的體質、人體的正氣,腎陰腎陽的功能泛指腎的氣化功能,也包括調節免疫、抵抗腎病發生等功能。“腎氣”不足,不僅包括了腎的氣化功能不足,也包括了人體的正氣、體質及免疫功能等內在因素的紊亂。從臨床來看,無論是腎炎、腎病綜合征的水腫、蛋白尿,還是腎衰竭的氮質潴留、腎性貧血等,無不與腎虛病理有關。盡管有時可主要表現為水濕、濕熱、瘀血等邪實癥狀,可采用祛邪為主的治療手段,但病本為虛,一旦標證緩解,仍需補腎固本。


2.邪傷腎氣,固腎為本


腎精充足,精氣發揮正常功能活動,臟腑各司其職,則人體健康,保持正常生理狀態。若腎之精氣不足,則導致氣化、固攝等功能失調,并產生水濕、濕熱、瘀血等病理因素的相應病證,如腎病的水腫、蛋白尿、血尿、腎功能損害等。


鄒師認為,腎是全身臟腑功能的化源,腎藏之元陰元陽是人體最寶貴的物質與最重要的功能,保護好腎的功能,腎精充沛,可促進生長發育,減少疾病,卻病延年。因此,在腎病的防治中應注意維護腎的功能,注重保腎攝精,培補先天之本,即扶正祛邪。


鄒師在慢性腎病的治療上著重強調維護腎氣,加強腎的氣化、固攝功能為治療腎病的根本原則。臨證時根據腎精、氣、陰、陽虛損不同及程度差別,而分別選用填精、補氣、滋陰、溫陽之法,或合并用藥。護腎固本既可“未病先防”,也可“已病防變”,及時采取對策,防其步入腎臟功能嚴重損害狀態。


維護腎氣的措施,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用藥上常在辨證治療方中,根據患者臟腑虧損程度佐以益腎之品,如川續斷、杜仲、枸杞子、地黃、山萸肉之類。其二,常據“陰陽互根”之理,于溫腎之劑中佐入首烏、白蒺藜、懷牛膝、山萸肉之屬,以達“陰中求陽”;在滋腎方中伍以淡附片、肉桂、仙靈脾、巴戟天、菟絲子等,以期“陽中求陰”,并少佐積殼、陳皮、香櫞皮、佛手以防膩滯。


3.重視胃氣,頤養后天


3.1脾氣充盛,水濕無源脾胃的運化、轉輸是水液代謝的重要一環。


慢性腎病雖病本在腎但脾胃與腎密切相關,特別是‘水腫”“腎勞”癃閉”“淋證”等疾患,其病理因素中的“濕”邪在疾病的發,發展、預后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脾失健運,濕邪留戀,則發生水腫等腎系病證。脾的固攝功能失常也可導致精微物質下池而出現蛋白尿、血尿等情況。


脾為水濕之戶樞,與腎同主升清降濁。脾氣充盛,則水濕無源田。鄒師強調治療腎病必須詳察脾胃的盛衰,認為維護中氣與維護腎氣一樣重要。慢性腎病患者脾胃氣虛者,參選參苓白術散、健脾丸加減。兼中虛氣滯者須調暢氣機,于補氣方加陳皮、佛手或砂仁、蔻仁,或積殼、蘇梗等或用香砂六君丸加減。脾虛濕困者宜運脾化濕,投以胃苓湯、藿香正氣散加減。


3.2調理脾胃,補養先天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


鄒師治療慢性腎臟病,就十分注意調理脾胃,以補養先天。認為脾胃的強弱決定了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況且藥物的作用也依賴于脾胃的敷布與轉輸。此外,益氣滋腎養陰之品大多滋膩助濕,脾胃之氣不旺,則虛不受補,徒增其害。因此通過調理脾胃,可使“胃氣壯,五臟六腑皆壯也”。在慢性腎衰竭階段,由于脾胃健運失職,升降失調,常見胃氣上逆,嘔惡不止,不思飲食,宜和胃降逆,以旋覆代赭湯、小半夏加茯苓湯、橘皮竹茹湯、左金丸等化裁運用。


3.3慎防苦寒、峻猛之劑敗傷胃氣。


鄒師十分強調應慎防苦寒、峻猛之劑傷敗胃氣。即使小量短期使用,亦非常注意藥物間配合,以監制其偏,常用藥對有黃柏配蒼術,知母、黃柏配肉桂,黃連配吳萸等。在遣方用藥時,健脾益氣化濕為常用之法,因脾胃健運,可絕其生濕之源,常用六君子湯加減。對慢性腎衰竭濕濁證使用大黃通腑泄濁時,因患者需長期服藥,生大黃大量或久用,則易苦寒敗胃,損傷脾胃之氣,主張以制者為宜,且用量以每日大便2~3次為宜,制大黃雖瀉下力緩,但同樣可達促進腸道毒素排泄,改善腎功能的目的。


3.4慎防腎毒性藥物損傷腎氣


鄒師認為小兒腎氣未充,臟腑全而未壯;老人腎氣已衰,精氣不足,故有腎毒性的中西藥物尤易損傷腎氣。小兒和老年腎病患者,應避免使用具有腎毒性影響的中西藥物,慎防藥物損傷腎氣,必須使用者,結合保腎治療,減輕腎毒性損傷。


3.5清肺利咽,防邪蘊肺傳腎


感受外邪、肺衛失和是導致慢性腎臟病病情進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感受外邪,肺衛失和,可見咽喉紅腫疼痛,咽癢而干,扁桃體腫大或發熱、咳嗽。鄒師認為此乃風邪熱毒蘊結咽喉,不可忽視。重者先祛邪,后扶正,方藥專以清肺利咽,緩圖治腎,常選用玄麥甘桔湯及銀翹散加減。輕者健脾化濕方佐以利咽祛邪之品,如桔梗、牛蒡子、銀花等。


3.6疏達清里,避免瘡毒內歸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四肢。


若濕熱之邪蘊于肌膚,郁久則熱盛成毒,濕毒壅阻局部,則化為癰瘍瘡疾。若不能及時清解消透,則肺失宣降而致水道不通,水濕運行受阻,溢于肌膚四肢,發為水腫;或濕毒內歸,下焦熱盛,則可灼傷腎絡而為血尿。鄒師強調對合并皮膚感染的慢性腎病患者,要注意早期疏達清里,避免瘡毒內歸,發生或加重腎病,導致原有腎疾病情進展。


擇其醫案2則,以饗同道。


1 益腎和絡清利法治療滑精


秦某某,男,54歲。2012年7月3日初診,患者有前列腺增生伴炎癥病史多年,4年前開始滑精頻作,轉診各地醫院療效不佳。自服 “補腎”藥物后有短暫療效,但夫妻性生活后滑精再作。就診時感腰酸腰痛,尿頻澀,活動后有低熱感,口咽干燥,舌質紅,苔薄黃,脈略弦。


處方:續斷15g,桑寄生15g,制狗脊15g,金櫻子15g,覆盆子15g,菟絲子15g,生黃芪30g,生地黃10g,山萸肉10g,五味子6g,虎杖15g,懷牛膝15g,桃仁10g,紅花10g,蒲公英20g,紫花地丁20g,知母10g,黃柏10g,車前草15g,白茅根15g,蘆根15g。每日1劑,14劑。


2012年7月18二診:服藥后滑精癥狀明顯好轉,無腰痛乏力,無低熱咽痛,納谷可,二便調,舌質紅,邊有齒痕,苔薄黃,脈細。原方去懷牛膝,加制黃精20g。繼服14劑。


2012年8月1日三診:滑精癥狀消失,腰酸痛好轉,口干不著,舌質紅,邊有齒痕,脈細。宗補腎固澀,補氣養陰,和絡清利法續進。原方去懷牛膝、虎杖,加制黃精20g,川石斛20g。30劑鞏固療效。


按:滑精為無夢而遺精,甚至清醒時精液流出,多屬遺精重癥。本例患者病機屬腎氣陰兩虛,精關不固;下焦濕熱,相火妄動,擾動精室。故以益腎固澀,補氣養陰,和絡清利法治療。鄒燕勤教授善用和絡之法,是其學術思想特點之一。方中:

桃仁、紅花活血和絡,

續斷、桑寄生、制狗脊、虎杖祛風濕而和絡,

蒲公英、紫花地丁、知母、黃柏除濕熱阻絡,

車前草、白茅根利尿而通絡。

脈絡通則氣機暢,腎藏精則精關固。因氣陰兩虛為本,恐清利濕熱之苦寒藥傷陰,故加入制黃精、川石斛補腎益氣,養陰清熱。《名醫別錄》云 “黃精補中益氣,除風濕,安五臟。”《藥性切用》曰 “石斛平胃氣而除虛熱,益腎陰而安神志”。


2 補氣益腎固澀法治療滑精


朱某,男,34歲。2012年7月11日初診,患者15歲開始染上手淫習慣,后夢遺、滑精頻作。就診時感腰酸乏力,肢冷畏寒,小溲短澀無力,食納可,大便日行1~2次,不成形,時有腹脹,夢多易醒,易汗出,舌質紅,苔少,脈細。處方:太子參10g,生黃芪30g,生地黃10g,山萸肉10g,南沙參15g,北沙參15g,天冬15g,麥冬15g,川石斛15g,續斷10g,桑寄生15g,金櫻子15g,覆盆子15g,菟絲子15g,五味子6g,合歡皮30g,首烏藤30g,茯神30g,炒芡實20g,佛手片10g,小紅棗10g,炙甘草5g。每日1劑,14劑。


2012年7月25日二診:藥后滑精減少,仍夢多遺泄,頭面及上半身汗出較多,口苦腹脹,矢氣多,舌尖紅,苔薄少,脈細。原方去小紅棗,加知母10g,黃柏10g,黃連3g。


2012年8月15日三診:滑精癥狀消失,偶有夢遺。腰酸乏力好轉,尿頻,無尿痛,無口干口苦,汗出減少,腹中脹氣,舌質紅,苔薄黃,脈細。原方去小紅棗,加知母10g,黃柏10g,炒谷芽20g,炒麥芽20g。30劑鞏固療效。


按:本例患者病程較長,病機復雜,以腎氣不固為基本病理。病位在腎,涉及心、脾、肝。病機中夾雜心腎不交,君相火旺,心脾氣虛,肝腎陰虛。故以補氣益腎固澀為治療大法,方中以金櫻子、覆盆子、山萸肉、五味子、芡實固澀為要,以合歡皮、首烏藤、茯神養心安神,以黃連清心火,以知母、黃柏泄相火,佛手、谷麥芽醒脾和胃。鄒燕勤教授繼承其父鄒云翔教授 “保腎元”思想,提出 “維護腎氣,調攝陰陽”治療原則。鄒燕勤教授認為補腎既不可過于溫燥,又要防止滋膩礙胃,還應詳辨陰陽。平補當選續斷、桑寄生,其中續斷為“疏利氣血筋骨第一藥”,桑寄生乃腰膝痛痹專藥,助筋骨,益血脈。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