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特性小結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1-11-30 14:16 回復:0 關注量:94

1、清熱藥


臨床用藥時,清熱藥可以分為清熱瀉火、滋陰清熱、清虛熱三類。


所謂“清熱瀉火藥”,是指性味苦燥寒的藥物,在清熱過程中容易損傷人體陰液,如大青葉、紫花地丁、黃柏。


“滋陰清熱藥”是指在清熱過程中兼能滋養陰液,但容易滯礙脾胃而斂邪,如天花粉、玄參。


“清虛熱藥”的性味偏于滲淡,能清瀉陰液虧虛所引起的虛火,與清熱瀉火用來清瀉實火的功效有所不同,如地骨皮。


由此可見,每種清熱藥特點不同,必須有所區別,根據所要醫治的部位,匹配適當的藥物,才能將清熱藥正確地作用在上焦、中焦,或是下焦。否則,藥性雜亂,收效必然不大。


2、解表藥


解表藥意為以其辛味特點產生發汗的功效,中醫概括為升入上焦與肺臟,分為溫性和涼性,即辛溫解表藥與辛涼解表藥。如薄荷、麻黃等。


3、溫里藥


同樣辛味,能散中醫概括為入中、下焦


如艾葉主升浮;高良姜、干姜、肉桂等能升能降;丁香、小茴香主沉降。


4、消食藥:健胃消食


如山楂、麥芽等。


5、理氣藥


入脾、肺。而根據藥用部位不同,又有劃分,如種子類的檳榔(偏于沉降),和木莖類的沉香(能升能降)


6、利濕藥


分為全草類(燈心草)、種子類(赤小豆)、根莖類(豬苓)。


7、活血藥


全草類(益母草)、樹脂類(乳香、沒藥)、根莖類(王不留行)、動物類(地龍)


8、化痰藥 如蘇子、桑白皮、白僵蠶等。


9、祛風濕(五加皮)、開竅(麝香)、平肝熄風(珍珠)、瀉下藥(蘆薈)


10、補陰藥(太子參)


11、補陽藥(淫羊藿)


12、固澀藥


分為收澀汗(浮小麥、麻黃根)、收澀止泄(肉豆蔻)、固精縮尿(烏梅)


括號藥物僅為舉例,不代表全部。具體食用方法在百草篇中會一一做描述。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