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藥的菊花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21-11-26 13:59 回復:0 關注量:46

菊花,《本經》列入上品。


(圖片來源于網絡)

《綱目》曰:“菊之品凡百種,宿根自生,莖葉花色品品不同……其莖有株、蔓、紫、赤、青、綠之殊,其葉有大、小、厚、薄、尖、禿之異,其花有千葉單葉、有心無心、有子無子、黃白紅紫、間色深淺、大小之別,其味有甘、苦、辛之辨,又有夏菊、秋菊、冬菊之分。大抵惟以單葉味甘者入藥。


(圖片來源于網絡)

本品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頭狀花序,又名節華,日精、女節、女華、女莖、更生、周盈,傅延年等,一般9~11月花盛開時分批采收,陰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曬干。菊花全國各地都有栽培,藥材以花朵完整、顏色新鮮,氣清香而濃者為佳;按產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為“毫菊”(亳州)、“滁菊”(滁州)、“貢菊”(歙縣)、“杭菊”(浙江)、“懷菊”(河南)。

出處:《中國藥材標準名錄》


(圖片來源于網絡)

藥材性狀:

(1)毫菊:呈倒圓錐形或圓錐形,有時稍壓扁呈扇形,直徑1. 5~3cm,離散。總苞蝶狀;總苞片3~4層,卵形或橢圓形,草質,黃綠色或褐綠色,外面被柔毛,邊緣膜質。花托半球形,無托片或托毛。舌狀花數層,雌性,位于外圈,類白色,頸直,上舉,縱向折縮,散生金黃色腺點;管狀花多數,兩性,位于中央,為舌狀花所隱藏,黃色,頂端5齒裂。體輕,質柔潤,干時松脆。氣清香,味甘、微苦。

(2)滁菊:為生曬品,呈不規則球形或扁球形,直徑 1. 5~2. 5cm。舌狀花類白色,不規則扭曲,內卷,邊緣皺縮,有時可見淡褐色腺點;管狀花少,大多隱藏。

(3)貢菊:呈扁球形或不規則球形,直徑1. 5~2. 5cm。舌狀花白色或類白色,斜升,上部反折,邊緣稍內卷而皺縮,通常無腺點;管狀花少,外露。

(4)杭菊:為蒸曬品,呈蝶形或扁球形,直徑2. 5~4cm,常數個相連成片。舌狀花黃白色或黃色,平展或微折疊,彼此粘連,通常無腺點;管狀花深黃色,多數,外露。

出處:全國中草藥匯編


(圖片來源于網絡)

炮制:

1.菊花: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殘留的梗葉,篩去灰屑。

2.炒菊花:選擇完整菊花,用文火炒至花瓣邊緣呈微黑色,取出放涼。

3.菊花炭:取凈菊花置鍋內,用中火炒至焦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晾透。

性味歸經:味甘、苦,性微寒。歸肺、肝經。

功能與主治:疏風清熱,平肝明目,解毒消腫;主治外感風熱或風溫初起,發熱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疔瘡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或泡茶。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

使用注意:氣虛胃寒,食減泄瀉者慎用。

出處:中華本草

附方

1.治太陰溫病,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

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苦桔梗二錢,甘草八分,葦根二錢。水二杯,煮取一杯,每日三服。(《溫病條辨》桑菊飲)

2.治偏正頭痛:

甘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錢。為末。每服三錢,茶清調下。(《衛生易簡方》)

3.治熱毒風上攻,目赤頭旋,眼花面腫:

菊花(焙)、排風子(焙)、甘草(炮)各一兩。上三味,搗羅為散,夜臥時溫水調下三錢匕。(《圣濟總錄》菊花散)

4.治目赤腫痛:

茶菊15g,白蒺藜15g,木賊15g,蟬蛻6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5.治肝腎不足,虛火上炎,目赤腫痛,久視昏暗,迎風流淚,怕日羞明,頭暈盜汗,潮熱足軟:

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黃、山萸肉、懷山藥、白茯苓、牡丹皮、澤瀉。煉蜜為丸。(《醫級》杞菊地黃丸)

6.治肝腎不足,眼目昏暗:

甘菊花四兩,巴戟(去心)一兩,蓯蓉(酒浸、去皮、切、焙)二兩,枸杞子三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食前服。(《局方》菊睛丸)

7.治斑瘡入目,內生翳障:

白菊花、綠豆皮、谷精草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錢,干柿一個,米泔一盞,同煎,候水干吃柿,不拘時候,吃三五七次,七日得效,遠者不半月。(《證治準繩》通神散)

8.治婦人血風眩暈頭痛:

菊花、當歸、旋覆花、荊芥穗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用蔥白、茶末煎湯,食前溫服。(《馮氏錦囊》四神散)

9.治高血壓:

白菊花15g,紅棗3粒。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10.治腰痛:

菊花二升,芫花二升,羊躑躅二升。上三味,以醋拌令濕潤,分為兩劑,內布囊中蒸之,如飲一斗米許頃,適寒溫,隔衣熨之,冷即易熨,痛處定即差。(《外臺》)

11.治腫毒疔瘡即時消散:

白菊花四兩,甘草四錢。水三碗煎一碗,沖熱黃酒服。(《仙拈集》二妙湯)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打賞 0